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管理

守好各段渠协同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

2017-01-13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燕连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既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改进和加强的必要性;既指出了思政课自身发展的重点之所在,同时也指明了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方向。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改进加强思政课堂建设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陈宝生部长说,“敌对势力的渗透首先选定的是教育系统”,作为思政课老师,就必须贯彻“四个坚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需要我们进一步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目前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我们需要及时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其“高度”;需要进一步联系“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其“温度”;需要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把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结合,增强其“深度”;需要把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满意度”。
坚持“德智并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育人职责
习近平同志说,“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其他各门课程中,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实际上,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作为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其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展开、深化和补充。
要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职责,一方面要坚持“德智并进”的原则,把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性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并行推进。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目前往往借鉴西方的理论较多,反映中国实践的理论较少,所以,我们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坚持“德业融合”发掘高校其他各类课程育人资源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实,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又红又专”,又要“德才兼备”,既要具备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备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其他专业课程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做到“德业融合”,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要发掘高校其他课程的育人资源,需要处理好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注重以真理的力量打动人,以科学的力量征服人,以丰富的内涵吸引人。既要避免将专业课教育变为抽象的说教,又要防止将其变成失去价值判断的事实教育;既要努力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含量,又要努力探索科学知识向理想信念转化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在掌握先进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