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科研成果展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有哲学思维

2017-04-07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李德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必须发挥好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思政课工作者要不断运用好哲学思维,具体而言,要注重以下几种思维:
一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要求着眼于整体,正确认识和处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要求我们注重思政理论课的整体建设,横向看,要在讲授中着重每门课的完整理论体系和框架,各门课之间的逻辑联系,纵向看,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层面的思政理论课在讲授中要有层次有区别,适应不同群体的认知理解需求;系统思维要求从学校层面构建“大思政”格局,要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专业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确保“同向同行”;系统思维还要求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同时注重在思政课教学中与学校学科背景、校史文化相融合,创建了有本校特色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
二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要求要从两方面看问题,要上好思政课,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要了解他们的特点,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学生越来越有个性,思政课越来越难上”,有的老师认为“95后”学生是“精致利己、娱乐至上”,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身上“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的特点,根据特点有的放矢;辩证思维还要求在思政理论课讲授中,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要坚持“重点论”,就是要全面阐释理论体系基础上,又要抓住重点、难点,把问题讲透,如在近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围绕“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又深入挖掘近年来海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大量史料,对问题进行充分阐释,让学生信服。
三是创新思维。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最基本的品格,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创新思维就是要不断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5后”学生成长在网络环境中,是网络“原住民”,思政课要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就要着重探讨如何通过新媒体手段,使思政课更有亲和力,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如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积极探索新媒体在思政课中的运用,将“情商加油站”、“职场演兵”等严肃游戏引入课堂,在此基础上,探索虚拟现实技术(VR)在教学中运用,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
四是底线思维。高校思政课教师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要坚守住思政课课堂的主阵地,站稳讲台,要时刻有底线思维,才能“不失底线”,“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 与“顶” 的有机结合,正所谓 “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要求坚持“理论研究无禁区但要有规矩、课堂讲授有纪律还要有水平”,在思政课课堂决不允许有任何错误言论出现,也不允许教师为学生传递一些消极“负能量”,这是底线,也是红线,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切实把上好思政课提升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认识,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高度融合,实现传道与解惑的内在统一。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