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名家讲座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坛”第3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侯惠勤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6-05-03     来源: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王绍霞

3月25日上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坛”第34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侯惠勤教授来到我院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及其挑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主持,学院谭玉敏书记、佘双好院长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来源;资料
在报告中,侯惠勤教授分析了意识形态第一次大的转型,即革命意识形态的诞生。他指出,传统意识形态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不稳定性及相应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意识形态可以不一致,因而巩固政权的意识形态就不具有夺取政权的先导性,而只是适应巩固政权需要的一种被选择。第二,依附性及其非核心性。传统国家的意识形态不仅为国家暴力所选择,而且完全服从于国家暴力,具有鲜明的工具特色和辩护意识特征。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型。和传统意识形态相比,现代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色:第一,具有以新国家制度建构为目标的先导性。现代意识形态通过对现实罪恶的无情批判,通过对未来美好社会基本原则的确立,激发人民的理想热情,开启人民革命的政治动员,从思想观念上超越现存的统治思想和统治秩序,揭示未来的政治和社会构架,使意识形态的作用空前加强。第二,成为国家权力运作和权力结构调整的合法性依据。现代意识形态不仅是立国的先导,而且是立国之本。从权力运作的规范、制度建构和调整的可能到国家形象的塑造,意识形态都是基本依据。正因为如此,现代意识形态在国家的权力体系中不再处于外围和边缘,而是成为基础和核心,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制度生命力的内在依据。现代意识形态有三大特征:高度的理想性;通过理想性达到其人民性;以政治和革命的方式动员民众。
接着,他着重分析了非意识形态的兴起及其实质。他指出,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上出现了比较强劲的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潮,认为意识形态再也不能激发人们的热情,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鼓动力已经丧失。西方学者提出了非意识形态化的三个理由。第一,西方学者对革命本身进行反思,认为革命的预期和结果是相互冲突的。其原因在于对社会分析的简化,认为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只要将旧制度推翻,社会就会获得发展和进步。第二,西方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基础上的,认为人类可以洞察未来、设计未来、创造未来,这就超越了人类的智力,但实际上人类只能进行局部工程的设计,真正的进步是改良,而不是整体设计的社会变革。第三,西方学者认为几百年的意识形态斗争,很多都是无谓的争论,最终沉淀下来的却是趋同,现代化过程是普世的。侯教授对非意识形态化的实质进行了分析,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蜕变体现了其伪人民性、伪批判性、伪革命性的三大虚假特征。同时,意识形态的终结并不等于其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从革命转向保守。
侯惠勤教授进一步分析了意识形态终结给我们提出的挑战。侯教授从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区分问题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革命和建设有三大区别:一是革命时期是人类生活的质变时期,而建设时期是人类生活的量变时期;二是革命时期人们的整体利益高度一致,整体力量充分展示,建设时期人们的利益和力量出现分化;三是革命时期人们关注的是未来,而建设时期人们关注的是现在,是眼前的生活。这三大差别概括起来,给意识形态带来了重大挑战,即我们的理论要渗透到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应借助怎样的中介、依托和平台。那么,核心价值观问题便呼之欲出,成为理论通向现实生活的重要中介。核心价值观有三个作用:一是决定了国家在世界和人民中的形象,制约着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国家权力的运行;二是决定和引导着主流民意,是社会共识凝聚的基础;三是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建构,决定了社会公德和公共规范的形成。
最后,侯惠勤教授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进行了阐述。首先,我们应对非意识形态化的研究和判断进行理性辨别。一是不能认为人类社会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可知的,对这一问题,不能仅靠经验判断,而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二是人类社会不是一个永远的量变过程,而是有质变和飞跃的。其次,我们应了解关于普世价值的有关争论。一是争论的实质并不是简单的关于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的讨论,而是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不是今天人类必须普遍实行的制度,是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要遵循的范式。二是从理论上说,普世价值的争论牵涉到四个问题:1、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还是两条,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选择还是主观杜撰;2、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侯教授指出历史不是按照人性诉求去展开,而是按照人们现实所能掌握的生产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利益分配展开的,因此愿望不能代替现实,不是人性决定历史,而是历史改变人性;3、人类历史的未来必然是超越资本主义,超越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逐步改良的资本主义社会;4、普世价值不等于普遍真理,其最大区别在于普遍真理是以科学、正确作为存在条件,而普世价值是以大多数人认同作为存在条件。再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问题。侯教授认为,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的价值共识,有其重要意义,其精神实质是我们应着力探讨的重要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集体主义,不是个人主义,更不是整体主义。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虽然和资本主义有共用价值,但是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精神:人民至上、劳动伟大、共同富裕等。
侯惠勤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分析深刻、思想深邃、富有启迪,对于广大师生理解当代意识形态的转型和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具有极强的启发作用。同时,侯教授的旁征博引和妙语连珠,使现场不时报以笑声和掌声,大家在享受丰盛精神大餐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名家的学术风采和人格魅力。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