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思政新闻

紧扣“双一流”建设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2017-11-0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黎益君 黄华伟

今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新疆大学6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主力军,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全面推进“双一流”的进程中,扶优扶需,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基固本,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
审时度势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2005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要求。同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5个二级学科。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
在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属于人文社科门类(共21个一级学科),下设7个二级学科。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与管理26个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应的是“马列·科社”,下设8个二级学科,包括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的7个二级学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顺势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005年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实现了发展和跨越。据笔者统计,学科发展情况大体如下。
目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共有35个(非高校系统有6个),占高校文科一级学科博士点总数的4.57%。
原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建设)一级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所高校拥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所高校拥有上述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另有7所高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含培育)学科,5所高校有政治经济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含培育)学科。
中宣部、教育部于2016年、2017年分别确定了第一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和第二批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另外,教育部还启动了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些地方也开展了省市党委宣传部与高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三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含重点、一般、青年项目)中马列·科社类学科立项情况为:2016年立项202项,占总数的5.16%;2017年立项237项,占总数的5.53%。数据显示,近年来马列·科社类学科项目立项数和占比都呈上升趋势。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十二五”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共立项723项,占总数16261项的4.45%。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还设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项目、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等项目。
精准施策推进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高校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与“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一流学科建设,精准施策,统筹管理好重点学科、重要人才、重点基地、重要阵地、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要奖励,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科、学者、学术、学生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夯实学科的基础地位,担负起学科领航功能的重要使命。
优先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群。学科是高校育人育才的基础。在“双一流”的学科建设布局中,高校应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置于优先建设的战略地位,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的建设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和条件,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全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学科之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加快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等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群。扶优扶强,积极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学科群。同时,要补短板、强弱势,继续加大力度支持西部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
加快推进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要研究阵地建设。推进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创新,加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动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重点学术期刊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文科学报开设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栏目,在高校文科学报名刊名栏工程中,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名刊和名栏。抓好马克思主义相关学会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学术共同体。
着力抓好重要人才计划。将国家级教学名师、“四个一批”人才或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或优秀团队等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倾斜。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军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等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积极支持学术重大研究规划和重要研究项目。相关机构和部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学科重大问题、重点领域、重要团队建设。每年要围绕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列出一批重大项目选题,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做到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做忠实的信仰者、做创新的研究者、做不倦的传播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项目资助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逐步加大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社科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鼓励和引导马克思主义学科人员严谨治学、铸造精品。在现有的教育部高校社科成果奖和各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单列指标,在奖励数量和奖励力度上给予支持。
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力量,以一流学科资源,建设一流的课程。以学科为基础,建立科教融合新机制,促进科研和教学深度有机融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学术前沿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里,体现到课堂上,融入到教学中。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系;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