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科研成果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 ——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研究》

2017-03-28     来源: 吉林日报     作者: 管书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要求必须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要求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与文化形态的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苏州科技大学温波教授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版),从文化语境、文化态度、文化形态、文化路径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获取“文化身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语境进行追问:什么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初文化语境”?什么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出场的新文化语境?从“原初文化语境”到当代文化语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具有怎样的“历史间距”?而这一差异又是怎样达到统一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与文化路径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这是对以往研究的一大创新和突破,凸显出文化对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性。
从文化态度的角度,这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是如何进行交往与对话,并实现中国化的?这本书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与“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予以分析,一方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批判、继承→批判、继承、创新”的历史过程,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二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指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往与对话是基于历史、基于时代、基于实践的。
从文化形态的角度,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与文化路径,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语境与文化路径的比较,着重说明随着文化语境与文化路径方式的历史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会重新设计和重新选择新的文化形态,从而解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形态是如何建构的?”这一重大问题。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这对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这本书的创新之处。
从文化路径的角度,这本书分析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文化语境——差异性社会的文化矛盾及其根源,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通过解决差异性社会的文化矛盾而出场的,指出其出场的文化路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建立文化统一战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出场的文化路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路程还很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努力,因此这一研究不会就此终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研究》这本书恰好是为这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