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石映秋)21日,我院逻辑学课堂的学术志愿者们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成功开展了第二次“第二课堂”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题,具体分为两大部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介绍和游戏环节。
王一如带领大家回顾完上一次的活动后,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大家对少数民族了解多少呢”这一问题引出本次活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主题。在民族风情介绍中,我院两位少数民族志愿者马阿西也和木里迪为孩子们做了精心的展示。马阿西也首先为大家讲解自己的姓名由来和在撒拉语中的写法,接着介绍了几种撒拉族的服饰、饮食和日常活动。
孩子们
接着是哈萨克族的木里迪,首先,她带领大家了解了武汉到新疆的距离、北疆与南疆的界线以及新疆独特的气候,还有当地的甜美瓜果。然后是食物和民族节日、民族习俗和民族服装的介绍。
随后的主讲人程嘉敏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进行找茬游戏,虽然小朋友们的进度不同,但每个小朋友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而志愿者们在一旁也忍俊不禁。王姗姗虽然是第一次参加华师附小的活动,但她在协助主讲人讲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姗姗主动在讲台角落蹲着为主讲人的PPT翻页。在后来的奖品发放环节,她也主动帮助程嘉敏分担任务。
回顾本次活动,负责人石映秋认为,第二课堂的活动正在日益成熟中,志愿者对存在的问题做了改进,最终也收到了成效——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她说:“这就是宋荣老师常说的‘在问题中成长’。与网络上大量的“快餐文化”不同,我们带去的是地道、深刻且积极向上的知识,这将成为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孩子接受信息的独特途径,也将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