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管理

新时代思政课要铸牢“四心”

2018-05-2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邓海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就是做某件事的初衷或本意;“使命”就是担负的任务或责任。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回避且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首要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只有铸牢“四心”,才能担负起建设教育强国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
铸牢忠诚之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对党忠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思想灵魂,也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第一位的政治要求。思想活跃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各种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在这里相互激荡碰撞,甚至有些错误思潮在这里“抢滩登陆”。新时代的高校特点和思政课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旗帜鲜明并理直气壮地“讲政治”,对党绝对忠诚,树牢“四个意识”,围绕“四个服务”自觉承担起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使命;要充分运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对于各种错误思潮要深刻剖析、敢于亮剑,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确保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铸牢立德之心,牢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正如古人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不仅关乎他们的成长成才,而且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价值观缺失或扭曲等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理应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政课的核心灵魂就是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体的小德,也是社会的大德。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不忘立德之心,牢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积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铸牢立功之心,牢记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立功”,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为国为民建功绩。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担负着为“筑梦中国”培养年富力强中坚力量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特别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陈先达先生所言:“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比我们的专业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资源的崇高使命,并积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铸牢立言之心,牢记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使命。“立言”,就是要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习近平总书记有言,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无疑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思政课,就其内在关系而言,思想是灵魂,政治是方向,理论是重点,课程是载体。透彻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的基石,是让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也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不忘“立言”之心,正确处理好学术性与政治性的辩证关系,牢记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职责和使命。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阐释和准确解读,使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思政课教师惟有不忘“四心”、守住“四心”、铸牢“四心”,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实践中检验“四心”、诠释“四心”,以“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为标准,以新时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为目标,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打造“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思政课,才能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7-2018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SKLZDKT201706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