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8日电(记者谢深森 实习记者张冰清)“高校思政课走出教室,与专业、实践、生活相结合——思政教育打破校园‘围墙’成为大学思政课改革的新方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想政治教研组讲师田守雷笑着对记者说。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是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要求》指出,在教务方面,本科思政课总学分为16,专科总学分为8,要严格落实学时、学分,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上晚间和周末不安排思政课必修课,本专科思政课教学应按课程分别设置教研室(组)。
多地高校思政课打破老旧、死板的教学,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实行“项目化实践”模式,成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红课”。
微视频、艺术展、夏令营 各地思政课改革受欢迎
记者了解到思政课改革在多地高校均有成效。
早在2014年,四川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要求学生用微视、秒拍、美拍等短视频拍摄软件创作“八秒正能量”微视频。通过班级初赛进入决赛的有500人,提交参赛作品156件。
2017年以来,四川省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成果展示系列活动,通过艺术展、公开课、微电影、夏令营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参与度,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同年12月3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展示了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成果。从传统以“教好”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好”为导向,清华大学的学子们在思政课上写诗、作画、分析热点事件、开展社会调查。让原本枯燥的思政课变成了“潮课”。
走出教室打破“围墙” 高校思政课转身成“网红”学生喜闻乐见
2014年12月3日,北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成果展举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讲述教学改革实践。(视觉中国资料图)
上海率先提出和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目前形成了以思政课为核心、50余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400余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近1000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使思政课也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红课”。
针对网络原住民“95后”大学生,适应其更加注重互动体验的认知特点,东华大学开发新媒体平台,实现学生自助签到、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课下资料分享交流等智能教学功能,还原场景、走出课堂、视频授课、师生辩论、双向互动……小切口、大主题、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构建了功能强大的师生共享教学课程资源库,极大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思政课签到成“游击战” 师生你讲我听“满堂灌”
思想政治教育的在高校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说。但是根据记者走访北京多家高校了解到: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仍存在上课方式单一等问题,有些学生认为思政课乏味而不愿上思政课;有些思政课的考查方式,往往是以期末一张试卷决定成绩,学生常会“临时抱佛脚”。学习效果并得不到保证。
首都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小高无奈的对记者说:“思政课通常都在晚上,在一个阶梯教室,常常好几个班一起上课,学生们点头应卯,老师念念PPT,你讲我听满堂灌。”
“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都是思政课,不仅是必修课而且学分高。”小高很无奈的表示,这样的上课方式比较无趣,很多时候真的不想去。
谈起思政课,小高告诉记者。“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很多人点了名之后就想溜走,常常是刚上课的时候人最多,一个阶梯教室差不多能坐满,到最后就只剩前面几排同学了,老师后来就变成了一节课点三次名。有的人溜走后被同学告知老师点名,又跑回来点名。一个晚上就在学校里跑来跑去,好端端的课变成了学生跟老师打游击。”
小高还告诉记者,在校领导查课并通报批评的压力下,每堂课教室基本座无虚席。但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在听课。“下面的同学,玩手机的占大多数,接下来的就是睡觉的,做其它作业的。就连老师自己也在说:“我知道这门课你们都不喜欢,不过又是必须的,所以大家都坚持坚持”。
小高也表示很无奈,他认为,这样的课就好像就是在完成各自必须完成的任务,师生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
小高同学告诉记者,因为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又是必修课,老师会考查学生但不会刻意的卡人不让通过,基本上平时每节课都去上期末的分数就能够“60分万岁”,“但是最后考试,只有你背得多的话才能得高分,倘若遇到一个考试愿意给重点的老师,同学们就会狂欢,并且告诉自己的学弟学妹这个老师最好。”
同时他也表示,学生只在意自己的高分,不太在乎这门课的意义。“但这是大学教育,已不是基础启蒙教育了,大学生应该更多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自己辨别是非,自主学习,靠硬塞的,即便分数高,知识又能在脑海中留下多久?”
学生呼吁专家提议:思政课打破“围墙”创新“打开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小来今年刚刚通过研究生考试,他告诉记者“考研的三本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概》编写的非常好,措辞用句非常严谨,读这些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从中细细的品味,前后联系,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也会让你开怀大笑的。都是我自己看书后又发现的,课堂上并没有完全展现。”
小来认为高校可以再增设一些真正的实践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寄语不是还勉励青年人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面向实际,深入实践。我们的思政课实践从来都是交一篇论文了事,我们没有真的踏出校园。如果不走出象牙塔,怎样探寻真理?”
小来同学也表示,学生也应该时常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才能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但其实他上学的这四年来,就看到了很多变化,“有些地方高校实行过一些改革,成效也不错,希望这样的课程可以在全国推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想政治教研组讲师田守雷向未来网记者表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各高校除了守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把好“主渠道”,更要打破“围墙”,让思政课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使思政课有全新的“打开方式”,变得“血肉丰满”、“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思政课最重要的是传播思想,也就是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只有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才会让他们思想得到改变。每个思政专题与社会实践、学生党建及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从课堂走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开展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李琼表示。
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学荣认为,“目前中央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先后出台了思政课建设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标准,还有思政课建设创新体系计划,就是要改革思政课传统的一些做法。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当中,更多的是我们老师把着讲,从头讲到尾有些比较空洞所以效果不是很好,现在要求要加大力度探索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出台了教学体系创新计划,通过创新就会更加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