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实践研修

同心同语同行:华东师范大学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返乡支教

2018-08-03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事务部     作者: 华东师大党委宣传部

跨越4000公里,历时40小时,7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2名带队老师和10名学生带着专业的知识、先进的设备和满满的爱心抵达新疆哈密市马场村,在村委会大院中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同心 同语 同行”——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夏令营,他们给当地近百名儿童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志愿者团队主要成员
同心——我们爱家乡
“同心 同语 同行”——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夏令营缘起于华师大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2015级本科生古丽米热·阿尔肯对家乡教育的热爱。古丽米热自从上大学以来,每次寒暑假都会在马场村村委会开办汉语补习班,为家乡孩子补习语文、数学、英语。古丽米热说:“我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小时候玩过家家,我就喜欢扮演老师,把我学到的东西教给小朋友们。”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后,古丽米热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就主动向驻村工作队提出了利用假期时间为孩子们开设补习班的想法。没有想到,这个想法与驻村工作队一拍即合,在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古丽米热的假期补习班如火如荼地开办起来。
古丽米热教孩子们做手工
这个暑假,古丽米热老师不仅回到了家乡,而且还带来了自己的同学们。10名来自华师大教育文化与社会、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康复学6个专业的同学跟着古丽米热回到了马场村,其中8名为新疆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
支教团队一行受到了马场村驻村工作队的热烈欢迎,在简短而热烈的开营仪式后,夏令营正式拉开帷幕。近百名3-6年级儿童分成小、中、大3个班级进行学习。志愿者们用心用情用力,把自己在行前集中备课中精心准备的课程教授给孩子们。
第一节课是忐忑的,但孩子们的笑脸给了志愿者们信心和动力,志愿者哪怕只是笑着说一句“你们好”,孩子们也会报以热情的回应。孩子单纯的善意、对老师的信赖、对知识的渴望,让志愿者们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责任感,要竭尽所能帮助孩子们播种梦想,实现梦想。
志愿者在为孩子们讲课
支教期间,志愿者队伍住在古丽米热家中,受到了古丽米热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当邻居问起志愿者们时,古丽米热爸爸向他们热情地介绍:“这都是我的孩子!”古丽米热妈妈每天每顿都为志愿者们准备可口的饭菜,10天以来从未重样。晚上下课回家,总有明亮的灯光与甜美的瓜果在家里等着大家。在紧张的教学与备课之余,志愿者们与能歌善舞的孩子们唱歌跳舞,感受着这里热情的气息。
这里虽然不富有,但最不缺的就是爱。民族团结一家亲,因为爱,我们在这里感受家的温暖,家的希冀,家的责任。
同语——助力新疆教育突破关键一环
当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是新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少数民族儿童从小接触汉语、学习汉语、掌握汉语,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五个认同”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为新疆少数民族儿童接触更为丰富多彩的信息、知识与可能性打开了大门,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精准教育扶贫,“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必然路径。
在目前师资力量较为匮乏、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学生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国家通语言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快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素养,是全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夏令营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为新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贡献力量。夏令营聚焦新疆小学阶段少数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阅读素养,开设文学、科学、自然3门趣味课程,并开设演讲、朗诵、合唱、书法等兴趣班,为孩子们创造新鲜的学习体验。夏令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与国家通用语言基础,精选叙述性、说明性两种文字材料,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儿童使用学业语言阅读、听说的能力。
行前集中备课
志愿者们还为农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先进的VR教学设备。新奇的高科技设备让夏令营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全新的课堂体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戴上VR眼镜,新奇与兴奋溢于言表。通过VR教学设备,孩子们飞上太空、钻入地心、潜入大海、走进人体内部,直观了解从未接触过的自然与科学知识。
孩子们体验VR教学设备
夏令营志愿者还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情况开展了调研。志愿者走进当地小学听课,了解当地小学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志愿者走进村民家中,对儿童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孩子们在家中使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情况。志愿者编制了问卷,向全体夏令营营员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70余份,较为详细地了解了新疆哈密马场村儿童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效果等。
志愿者走进村民家中调研
本次夏令营还探索了开展线上云支教的可能性。志愿者详细考察了当地小学、家庭的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通过调研了解了学生及其家长对云支教的看法。本次夏令营希望将经过打磨的线下课程与线上云教学相结合,形成可以在全疆推广的国家通用语言线上支教课程体系,让更多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受益。
同行——在实践中成长
长期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以培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念先进、敢于担当的未来教育引领者为目标,探索形成了以“影子校长”为重点,“五个一百”相互支撑,在实践中育人的培养模式。其中,每年开展100项专业性公益活动是“五个一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部着力贯通第一第二课堂,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为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目前,华师大教育学部共有61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其中,有一部分学生面临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发展支持不足等困境。教育学部将资助育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将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提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获学习价值感和收获感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激发他们的成长动力。
此次夏令营便是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在实践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在实践中“扶智”“扶志”的一次有益尝试。夏令营得到了华东师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助力扬帆”计划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学生们通过回乡支教,了解家乡教育发展现状,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培养学生为家乡、为国家教育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根本性、内生性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展动力,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充分、持续发展。通过支教活动,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得到了充分锻炼。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和切身体会,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教育管理学系大二学生古丽米拉说:“这次夏令营最大的进步是学会了写教案和授课,对小朋友也更加耐心了,对于课堂的把控也进步了很多。”特殊教育学系大二学生姣勒杜斯说:“这次是第一次自己上课,一共上了9堂课,有几堂课上的特别好,小朋友听得很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志愿者们走出书斋,走进真实的教育现场,解决真实的教育问题,这使得他们眼界更加开阔,更加坚定了自己奉献家乡教育事业的教育理想。
专心听讲的孩子们
在7月21日举行的闭营式上,孩子们将10天以来学到的朗诵、演讲、合唱、舞蹈展现在家长、老师面前。舞蹈跳出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谐新疆》唱出了孩子们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赞颂,演讲《我的梦想》道出了孩子对未来的期许,朗诵《歌唱祖国》将孩子们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娓娓道来,一幅幅简笔画、一件件手工作品展现了孩子们在夏令营的点滴收获。最后,夏令营营员们在“同心 同语 同行”的横幅上按上了七彩的手印,为本次夏令营划下圆满的句号。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在夏令营闭营式上讲话
尾声——一切刚刚开始
虽然是第一次见,却总感觉是久别重逢的亲人;虽然是短暂停留的十天,却以为是回到久违温暖的家。夏令营结束了,但是志愿者们对新疆的爱远未结束,以实际行动助力新疆教育的实践远未结束。在夏令营闭营式上,马场村第一书记牙合甫与我校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共同为“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将来,会有更多来自华东师大的教育学子踏上这片土地,为孩子们带来优质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
此次支教在新疆引起了强烈反响,夏令营受到了哈密市各级领导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祖木热提?吾布力两次来到支教点视察指导,并与志愿者座谈。哈密市伊州区区委书记李江看望支教团队一行。哈密市伊州区副区长袁艳玲,陶家宫镇党委书记陆彦伯等领导来到马场村看望志愿者团队。新疆卫视、哈密电视台、哈密日报、伊州区电视台等媒体对夏令营进行了报道。
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祖木热提·吾布力与志愿者、营员们
希望华东师大教育学子点燃的星星之火,能带动更多人关注、关心新疆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能与我们同心、同语、同行,将这条路走下去!       
爱,刚刚开始。成长,刚刚开始。创造,刚刚开始。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