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文化输出的策略分析
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只是一种市场行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绝非简单的交易,也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构建了多元立体的输出策略。西方文化输出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借助市场机制实现文化价值扩张
资本的全球化扩张,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而且深刻影响了文化格局。在资本全球扩张的助力下,西方国家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这也就奠定了其在全球文化输出中的中心地位。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输出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文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主要体现在图书版权、影视、音乐等领域形成的巨大优势。
2.依托国家战略渗透“普世价值”
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表面看起来是“无为而治”的市场行为,实则是“积极有为”的文化战略扩张。西方国家的文化政策渗透于国家战略之中,国家战略是推动西方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以美国为例,虽然没有文化部和制定专门的对外文化输出政策,但这并不妨碍美国文化承担“选民”责任和传播“使命”意志。美国文化输出价值取向明确、价值诉求清晰,普世主义和爱国(美)主义是其一以贯之的“主旋律”。
3.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控制信息自由流通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不断推进传播手段的技术变革,帝国主义和文化统治问题在全球范围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现代网络技术方面,西方国家纷纷强化了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布局。西方国家从网络自由、信息自由流通中获得了话语的绝对支配地位,“专制”“独裁”“人权”“自由”等字眼与中国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中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4.通过教育交流弱化政治认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霸权国家,美国很早就开始了通过教育交流的方式实施文化扩张,明确把教育交流作为“对外政策的第四维”来看待。其中福布莱特教育交流项目合作国家已达160个,参与学者近30万人,可以说该项目营造出了外围的亲美气氛,造就了一批亲美的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在不对称的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交锋之下,不少中国留学生的固有认知和思维方式被颠覆,西方国家被认同为现代民主样板,而中国则被打上“极权”与“专制”的烙印。
5.垄断国际文化标准剥夺中国话语权
西方国家基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超前性和优越性,已经形成了关于“中国崛起”的叙事框架,并以此引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在这种叙事范式之下,中国的崛起被界定为“中国威胁”,中国的“协商民主”被称为“专制”。在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人“要想在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适应西方文化的逻辑规则和评判标准,把自己塑造成为西方文化标准的模仿者和执行者”。这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维护自我认同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中国在文化标准层面的失语,意味着中国文化自主性被剥夺。
二、西方文化输出的内容分析
1.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输出是西方文化输出的最核心部分,旨在影响非西方国家的政策选择和政治走向。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的价值观渗透,并把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西方主流价值观提升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加以推广,企图把中国的发展道路引入西方的民主化和自由化陷阱之中。“民主人权输出”的首要价值理念就是人权高于主权,即把西方的人权作为“普遍人权”加以推广。
2.以“绝对自由”为前提的宗教信仰
宗教本身是一种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思想是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石。如亨廷顿所说: “西方文化最成功的主角不是新古典经济家、富有使命感的民主主义者或多国公司的经理人员。他们是而且很可能继续是基督教的传教士。”虽然欧洲启蒙运动之后,宗教的世俗政治倾向被否定,但是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借宗教力量来改变中国政治走向的企图,因此推广宗教信仰自由也就成为西方对华文化输出的重要议题。
3.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立场的知识体系
近代以来,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知识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散,并进入中国,成为阐释中国问题、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工具。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和传播优势,创造了自由、民主、人权、市场经济等在内的一系列概念,形成了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立场的知识体系,并垄断了话语权。在历史学领域,“线性进化论”“冲击—反应论”“传统近代论”“中国中心论”等学术观点对我国历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西方史学研究方法优于中国史学研究方法、普世价值优于中国价值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认识误区。
4.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总是受价值观的支配。西方社会追求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必然导致一种异化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西方国家生活方式不断传入中国,以生活文化为基础的时尚文化、品牌文化、娱乐文化对我国不同社会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西方消费主义呈现出非政治化、感性化和生活化的特点,但是这种去政治化现象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西方社会特定的意识形态,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民主”等意识。
三、西方文化输出对我国文化自信的影响分析
1.文化输出对我国文化自信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遭到质疑。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面临严重被边缘 化的危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国人常常流露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疏离与鄙夷情绪,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西方文化是先进文化,不断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其次,革命文化的合法性和正义性遭到解构:其一,歪曲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其二,否定革命的进步性。其三,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西方的侵略美化为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这些表现不仅否定了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消解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人民思想混乱。最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遭到挑战。在这场不对等的中西文化交流中,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遭到挑战。部分西方学者基于西方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用其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范式来解释中国文化发展问题,要么给中国冠以“反普世价值”的污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统的合法性流失。
2.西方文化输出未动摇我国文化自信的根基
虽然西方文化输出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但是中国文化并没有丧失自主、自知与自觉的主体意识。首先,从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文化自信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功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和理论体系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国民性格、价值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恢复、重塑与升华。其次,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来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依然没有动摇。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民族自信会再次被激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时代精神相结合。虽然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但是经济全球化并没有走向“历史的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没有归顺西方“普世价值”,而是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指引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3.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自信的构建自然离不开西方文明的积极成果。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承担了新的文化使命。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开启了从仰视到平视的转型。其次,中西文化并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能够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西文化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如同佛教实现中国化一样,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也将被中国文化所转化、所吸收。最后,借鉴、吸纳西方文化不是归顺西方“普世价值”。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吸收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坚持以我为主的前提下进行的民族化。虽然中国引入了市场机制,但是保留了非常强大的国有经济,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完全私有化的路子;虽然吸纳西方民主因素,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但是中国不会搞三权分立、全民选举。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借鉴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基础之上,保留中华文化的合理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体系。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颜兵/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