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中共党史与党建

新时代如何深入解读《沁园春·雪》

2019-10-24     来源: 中国毛诗会办公室 党的文献     作者: 王颖、钟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深化毛泽东诗词研究,2019年6 月19 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 多位专家学者,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围绕《沁园春·雪》的创作过程、思想内涵、艺术价值、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对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词作进行了专题研讨。
一、从红军长征及东征的大历史背景理解《沁园春·雪》
关于《沁园春·雪》的思想内涵,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陈晋在主题报告中指出,要从红军长征及东征绝境重生和开创新局面的大历史背景来理解。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要实现中央在西北为革命大本营奠基的任务,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华的步伐,其导演的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调动几十万大军对陕甘苏区大举进犯。当时的陕甘苏区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粮食和工业品短缺,且交通不便。兵力不过万余、武器装备简陋的中央红军,在陕北扩红筹款受到很大的限制,长期立足更是问题。
只有向外发展,才能巩固和扩大陕北根据地,改变这种困难局面。毛泽东力排众议,提出东征的战略主张。他指出:“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东征山西,其一,可以进一步向北转进绥远,或东进河北,开赴抗日前线,直接对日作战,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抗日民族战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华北乃至全国抗日运动走向新的高潮;其二,可以避免同有抗日要求的国民党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作战,有利于同他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三,可以迫使入陕的晋绥军撤回山西,以缓解陕北苏区的军事威胁;其四,山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便于红军扩大兵员,解决给养、筹款及征集作战物资的难题。
东征历时75天,共歼灭国民党军约7个团,筹款30余万元,在山西20多个县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通过东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打出了一个新局面。东征的成就,不仅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还有文化上的。文化上的突出成果就是《沁园春·雪》的诞生。《沁园春·雪》体现出的文化成就,挟带着东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超越了时空,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象征和精神高地。
有学者将《沁园春·雪》同毛泽东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联系起来解读。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段气壮山河的文字可看作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铸与升华,而《沁园春·雪》则对这种精神作了诗意表达。还有学者根据有关史料对《沁园春·雪》的写作时间、地点进行了考辨,认为应当尊重作者确定的写作时间、地点,即 1936年2月在陕北。但可以有更具体的表述,毛泽东在陕北清涧开始创作《沁园春·雪》,到晋西石楼时完成比较满意的初稿。
二、巨人气象的豪放与穿越时空的厚重
关于《沁园春·雪》的艺术成就,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可谓“一篇横绝,竟为大家”。陈晋指出,全词上片写景,纵横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片议论抒情,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开阔。
在毛泽东的笔下,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仅没有沉寂,相反,诗人之心激活了历史,让原本银白的世界盎然涌动起来。气势上,《沁园春·雪》是巨人气象的豪放。
究其原因,毛泽东并非置身事外地评说万里江山、千载历史,而是他亲身参与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创造历史。他拥有集诗人和革命家于一身的双重角色。毛泽东当时的感怀书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亘古未有的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不可分割。
《沁园春·雪》的豪放,来自于巨人的实践,来自于诗人的个性以及他通过革命斗争实践使理想抱负逐步成为现实的无比自信,里面有“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四万万人民的力量”。境界上,《沁园春·雪》是穿越时空的厚重。在对纵向历史的唱叹中,蕴含了充实的社会理性,传达出与时间同在的行进步伐。个体的生命和所从事的事业,都与时间同步前进、同步发展,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此,才有立足现在、超越古今的自信和从容。同样,空间在毛泽东的笔下也不是静止的,体现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对无限空间的征服。
有学者从这首词入手,对毛泽东诗词中主体与历史的双向互动作了考察,指出《沁园春·雪》以雄健的笔力,集中展现了毛泽东诗词中“我”与历史的微妙互动关系:一方面,“我”主动叩问历史,并重新评判历史;另一方面,历史与现实相互投射。主体与历史的双向互动,赋予了毛泽东诗词厚重的历史意蕴。这种历史意蕴在塑造和提升作品整体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对欣赏者跨越时空阻隔深入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提出了更高要求。
还有学者着重论述了这首词不着一“白”字,却处处可见“漫天皆白”的神妙手法、艺术魅力和独特效果,认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结尾,赋予了整首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到达了古今咏雪诗词难以企及的宏阔境界。
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将这首旧作抄给柳亚子后,一经公布,能够产生那样大的影响。原因正如陈晋指出的,从这首词里,可以呼吸到毛泽东的个性,呼吸到毛泽东的精神;呼吸到中国共产党的个性,呼吸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同时也呼吸到中华民族的个性,呼吸到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是怎样的个性和精神呢?就是民族情怀、爱国主义,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三、从《沁园春·雪》中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沁园春·雪》的时代价值,是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陈晋认为,这首词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这首词,就要体会其中表达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和气魄。
江山如此“多娇”,北国风光分外“妖娆”,在毛泽东的笔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因为诗人坚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腐朽事物,进步力量必然战胜落后反动力量。他的诗词描摹和勾勒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求索之路,是中华民族从彷徨、苦难走向复兴、自强的光辉历程!
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共产党人,书写了彻底转变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真正确立中华民族自信心的伟大史诗篇章。正如习近平所说:“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第二,学习这首词,就要体会其中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
毛泽东的诗词并非个人的吟咏表达,而是与革命斗争实践、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包括《沁园春·雪》在内,毛泽东的诗词多是他亲身经历和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见证,是他将诗人气质融入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诗词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
对《沁园春·雪》,毛泽东自注:“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沁园春·雪》要和另外两首诗词合观,一首是《念奴娇·昆仑》,毛泽东自注,“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另一首是《清平乐·六盘山》,注释中写道,苍龙“用来指反动派首脑蒋介石”。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三座大山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所写的,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第三,学习这首词,就要体会其中饱含的人民意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不过是历史的烟云,“俱往矣”。全词点睛之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中国共产党人,更指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毛泽东曾庄严宣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沁园春·雪》传达出的人民意识正在于此。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就在于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根植人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一脉相承。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贯彻落实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突出体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接续奋斗的历史进程中,突出体现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动实践中,同时也突出体现在从艰难困苦革命斗争实践中锻造而成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一首首诗词作品中。
再次研讨《沁园春·雪》,其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就是要深入体会其中饱含的人民意识、立场和情怀,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初心和使命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越是艰险越要勇往直前,敢于斗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