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第三十一届全国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位点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张静如中共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奖励基金会主办,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致辞,他代表南京大学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教育部、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和各兄弟高校长期以来对南京大学,尤其是对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所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杨忠介绍了南京大学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学历史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与深厚的学术底蕴,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根据地史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产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本次会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为主题,汇集了国内一批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学术骨干和青年学子,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会,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时刻牢记初心使命,紧扣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切实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推动思想交流,大幅度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水平,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取得新成果,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境界,不断开启新时代党的相关学科建设新篇章,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静如中共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奖励基金会代表王炳林在讲话中提出,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召开本次会议意义重大。他代表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对筹办此次会议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感谢,回顾办会历史,他介绍了历年办会情况和会议的发起人——张静如先生。张静如先生学术研究有三大特征,第一是特别注重开创性、创新性,张先生在很多领域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第二是注重史学研究的理论性,在扎实史料基础之上特别注重理论分析,通过现象提取理论性的知识,并且在已有的成果方面研究出新的成果;第三是通俗性,张先生能够将深奥的学术著作通俗地表达出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此外,王炳林认为张静如先生除了做学术,还关注年轻人的发展,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张先生也重视给青年人搭建平台,给年轻学生提供快速成长的机会。今天,我们对张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发展好、建设好我们的学科,为青年学生搭建好平台,不负张先生当年艰难办会的初衷,不辜负张先生的期望。
主题演讲环节由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教授主持。王炳林教授针对研究方法进行了精彩分享,在方法论层面,他介绍了调查研究法、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等五种方法论;在具体方法层面,他介绍了比较研究法、口述历史法、个案分析法、计量史学、模糊的方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他特别强调要将方法论和具体方法有机结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引。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杨凤城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围绕强化时代意识、拓展和深化中共党史研究进行主题报告。他表示,大历史观要从国际视野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开辟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新事业;要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来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将其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近代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新中国七十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联系起来,从长时段历史中研究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历史延续和深层结果。大历史观绝对不能回归传统、空洞、老生常谈的对历史进行简单的宏观描述,要在宏观的历史站位中去研究具体问题。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丁俊萍围绕新中国七十年党的建设目标的演进及其特点进行分享,她从党的建设目标的提出及其在新中国七十年来的发展历史角度出发,认为党的建设目标突出特点就是守正与创新,在守正方面,党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核心的问题、先锋队的问题等都是一以贯之的。在创新方面,执政意识不断增强、执政党的特色不断凸显、执政党的概念明确使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成为党建目标的主题词等方面均有所创新,特别是十九大的党建目标,提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进和我们党能够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强调了党的先进性;“人民衷心拥护”体现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勇于自我革命”显示的是我们党具有“四自”能力,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指的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应当具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朝气蓬勃”体现了党的活力。新中国70年来党建的目标不断完善,内涵不断丰富,表述更加简练,更加清晰,反映了我们党的执政意识在不断增强,执政党的概念明确且稳定使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的明确使用,执政党的特色在不断凸显,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我们党建的主题词,这表明随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种党建目标的明确,为我们回答如何建设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委党史学会副会长齐卫平教授围绕自身长期以来的学术研究体会和对当前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学术研究要坚持政治问题学术化、宏观问题微观化、历史问题现实化。在学术研究前沿问题方面,要充分利用党的纪念活动加强科学研究,纪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学科提供了很好的学术研究机遇;要摆脱学科发展时机与学科边缘化的困惑,讲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持续发展;要把准学科定位,找到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关系密切,在现有学科设置下,找到研究方向;要聚焦重大学术问题,增强参与感,党史党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有诸多现实的研究课题,需要结合党中央的重大命题进行研究。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明生围绕党史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六点看法: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即要坚持为党和人民做学问的政治立场;二是党史党建研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无论是文献分析还是田野调查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三是党史党建的研究要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转变;四是党史研究要时代化、大众化,现在党史党建的研究,很多都比较宏观,党史的研究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五是党史党建研究要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有两种,第一种是将党的历史写的高大全,第二种是肆意歪曲我们的历史,两种都要防范;六是要将党史党建研究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研究,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要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
会议闭幕式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王跃教授作总结发言,从1986年开始,会议已经举办了31次,三十多年来的会议为三个学科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学生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进入了学术圈、锻炼了自己的学术能力、见识了一大批学术大家、建立了在学术圈中的联系和友谊,逐渐成为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事业的接班人。王跃教授表示,适值第三十一届会议的时刻,张静如先生也已去世三年多,我们更加怀念张静如先生,他为我们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业,基金会也是以先生的名字来命名的,我们将继续继承先生的遗志,秉持先生的伟业,继续举办学位点会议,将此活动坚持下去。
聚党史英才,于金陵论道。本次会议既有硕博学生的演讲切磋,更有一流学者的学术经验分享,展现了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与会学者介绍了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分享了学术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路径、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回应了新时代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如何深入的问题、指明了该领域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给予了青年学者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将砥砺奋进,不断推进学科持续发展,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学人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简介
姓名:石永程 周晗 陈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