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99周年之际,围绕“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这一主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行第25期深研会。此次研讨会同时作为新闻传播学“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场调研会,邀请国内十所新闻传播院校的专家学者就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如何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传承注入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工作之魂,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红色血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胡百精向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明年是“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一百年。新闻传播院校要积极响应如此重大的历史节点,不忘初心,面向未来。人大新闻学院将进一步发扬传统,同兄弟院校合作,一起重返历史现场,协力开创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勇详细介绍了本次深研会主旨:“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行动我们谋划已久,人大新闻学院目前的两个项目(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70年,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宣传史)是基础,恰逢今年这样的关键时间节点,我们考虑在人才培养领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方面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
周勇表示,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在红色新闻教育的行动模式上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生态型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科生态、理论支撑、文化养成等。下一步面对学科发展建设中重大的、共同的命题,我们应该联合起来,一起想办法、一起做到最好。希望达成十校关于红色新闻教育的行动路线图计划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的行动计划,十校同步、现场行动、云端传递。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席秘书长邓绍根表示,“重返历史现场对我们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冲击会很大,而且对推动我们这个研究,尤其我们现在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有重要意义”,邓绍根认为,在活动现场思考历史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场感,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他表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史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系列活动形成研究团队,共同推进研究力度,提升党史研究中的新闻传播事业的份量。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以《红色智者:史学研究范式及育人之思》为题作了分享。他在发言中表示,第一,“红色智者”是怎样的人?是有红色血脉、家国情怀行动者,是有解决问题的智慧。第二,中国共产党新闻史是“红色智者”史,是革命者和建设者的新闻史,“红色智者”解决了社会动员、信念指向、危机传播、复杂环境中的传播等问题。第三,知识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中国共产党新闻史研究的“红色智者范式”,是培养能够用传播手段参与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高级人才;回到历史现场,研究事件发生的多条件性,开发高维数据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新媒体时代的高维数据文本研发人才;其时代意义在于党对最基本的传播设施发挥充分,这也是安全社会的基石。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指出,1920年的《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关系密切。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了李大钊关于五一运动史等文章。同年6月,陈独秀同志在上海开始创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酝酿建党问题。1920年8月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因此,1920年的《新青年》杂志可以看成是中国红色新闻传统的开端,党的组织、理论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都与此时的《新青年》密切相关”,吕新雨表示,“1920-2020的百年红色新闻传统的历史值得纪念和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以《从群众本位到以人民为中心——百年新闻事业之根》作分享。他表示,第一,群众本位:红色新闻史之根。延安时期是红色新闻从思想理论到新闻实践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形成标志是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而后出现一系列论述与实践证明了“群众本位”是红色新闻之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实践的出发点。第二,群众本位的实践:为群众办报与群众办报。从《边区群众报》到《群众日报》再到《陕西日报》始终践行“给群众办报”的思想。1948年毛泽东同志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明确提出群众办报的主张。为群众办报与群众办报,从目标到途径,形成了红色新闻的以群众为本位的实践。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是“群众本位”的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的指示中坚持守正创新中的“正”就是红色新闻的根,就是“群众本位”,就是今天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本位”到“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划出的一条长长的红线。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法治新闻中心主任蔡斐以《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重庆地区新闻事业发展》为题作分享。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地区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以及团队正在组织编撰《中国共产党重庆地区新闻事业史》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于1920年3月12日在当时四川的重庆成立的,当时党在重庆宣传事业的起点很高。大革命时期,张闻天同志在重庆创办《南鸿》杂志,陈毅同志、萧楚女同志担任过《新蜀报》的主笔,萧楚女还创办过《爝光》杂志,这是当时重庆团地委的机关刊物;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报纸,迁渝出版的《新华日报》既是党的宣传者,也是党的组织者,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中党性、人民性这些概念最早也是由《新华日报》提出;党在重庆陷入低谷期时曾在小范围发行《挺进报》,但因策略失误导致百余人被抓,部分烈士就牺牲在西南政法大学烈士墓校区旁边的歌乐山上,这也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最生动、最直观、最感人的历史素材。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围绕中央苏区新闻事业的历史贡献这一主题展开发言。他指出,中央苏区建立了最早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整体性实践框架,所开展的新闻工作实际上就是党领导下最早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规模的新闻事业,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准。例如在苏区曾开展了大规模读报运动和扫盲运动。二是掀起了苏区共克时艰的运动浪潮。例如在“扩红”运动的宣传上,苏区报刊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形式多样、声势宏大。三是积累了系统管理传媒的经验。在传媒设置方面,中央苏区的报刊结构纵横布局、错落配置。在媒体的具体引导方面,基本表现为发表宏观性质的文稿和直接对新闻业务工作提出处置性意见。四是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新闻理念。比如新闻工作应该为中心工作服务、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积极新闻批评等。整体来看,苏区共产党人在新闻宣传实践与新闻传播理论方面的探索,为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源泉与历史经验。
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廖声武用历史照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湖北地区的新闻活动,以及湖北新闻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脉络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湖北的红色新闻资源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毛泽东在武昌办过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武昌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二、董必武曾在湖北办报,支持革命宣传;三、包惠僧曾长期在武汉从事记者工作;四、周恩来曾在武汉指导《新华日报》;五、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也是在武汉正式成立的。2018年“青记”历史陈列馆在武汉市吉庆街落成,去年中国记协还曾被特批来到武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此外,湖北还有洪湖根据地等具备丰富红色新闻资源的地方。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回顾了延安大学新闻班的历史发端,他指出,新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可能起源于延安大学第一个新闻班。他还重点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科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关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孙江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实践经验:一、将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体现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中;二、注重校史研究,注重红色新闻事业、教育思想研究,扩充学前教育和课程的内容;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多种实践活动,以参观展览、考察调研、实地走访和摄制校史、院史纪录片的形式,增强学生对校史、院史“红色思想”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报纸“党性原则”的理解,最终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梁向阳以《延安大学新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为题作了分享。他指出,延安大学与人民大学同根同源,延安大学的新闻教育始于1946年创办的新闻班,目前学校坚持发扬优秀的红色新闻教育传统,牢牢扎根于革命圣地,依托红色文艺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具体实践包括:一是开展清凉山卓越新闻人才培养项目,每年定期安排学生到延安新闻纪念馆参观学习,体验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延安精神;二是建设《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的在线课程,在历史现场讲述新闻事实;三是坚持“把新闻写在大地上,把感动留在心间”的育人理念,通过新闻调查实践培养学生的“四力”。此外,延安大学还打造了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层面以实际行动支持学院的新闻教育工作。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唐娟就如何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作了分享。她表示,第一,红色文化进课堂。学院在《中国新闻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采写》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了红色新闻文化的教育专题,开展情景化教学,举办谢六逸传媒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长征精神等。第二,红色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遵义会址、在革命老区融媒体中心开展调研实践,走进脱贫攻坚第一线采风等活动;第三,挖掘贵州红色新闻文化。红军在贵州曾召开多次会议、进行多次作战,利用《红星报》、红色中华新闻台、手抄报标语进行群众动员、政策宣讲、宣传等,这些都是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唐娟表示,未来学院希望能够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党史省情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探索跨学科跨院校合作,与地方宣传文化部门和媒体合作等,挖掘长征精神,讲好“红色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权主持会议。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珮,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黄玲,副教授王敏芝、张勇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武志勇、陈红梅,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吴妍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赵云泽,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新闻学院副教授李彪,新闻学院教师赵小曼等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始,人大新闻学院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