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第三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主题进行研讨。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表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有过硬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关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抓住新时代主要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姜辉表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确立,更清晰具体地勾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点和路线图。进入新发展阶段,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的规划制定实施,确保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王炳林表示,我国将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不同,我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认为,中国将全面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自主性、全面性和人民性三个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提出社会全面进步,包括促进人的进步,提出新的发展观、新的富裕观,发展为人民的发展,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
据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由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自2018年举办首届论坛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