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思想政治教育

邵頔: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生成逻辑与提升策略

2023-03-16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2023.1     作者: 邵頔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有关网络现象的生成逻辑及治理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JDSZ3188)阶段成果。
摘要 关键词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一般性与特殊性叠加、外显性与内隐性融合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直接生成逻辑与间接生成逻辑分别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形象与泛在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内在生成体现于主体交互中的具身认知、现实生活中的释疑解惑以及道德实践中的价值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外在生成体现于典型意义符号的象征、社会运行形态的迁移以及国家政党形象的映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提升须着力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解释力,从而实现强化正面形象、转化中性形象、消解负面形象的归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成逻辑;提升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与形象问题,当前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新增长点。通过文献梳理,当前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的研究已经逐步形成包括学术形态、内容形态、工作形态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相较而言,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尚处薄弱环节。王孝如、王立仁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概括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对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以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状况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总体感知、看法与综合评价。[1]张建晓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形象指的是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存续状况及其功能的总体印象与判断。[2]郑敬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内涵与功能等问题进行分析。[3]潘晓阳、熊建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逻辑意蕴与时代定位等问题进行了阐释。[4]综观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内涵分析、要素归纳、功能阐释等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本质的把握以及生成逻辑的探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01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特质
第一,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形象的客观性是指形象的物质本源性,即任何形象都是以事物本身固有的“形态、面貌”等为依据而形成的,不可凭空捏造。“形象的主观性是指形象是人们对事物或人感知的总和,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有时甚至还有偏见。”[5]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既无法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学术形态、工作形态等要素的现实约束,也难以规避个体异质性认知的内在影响。从形态到形象的映射逻辑会因个体差异、环境变迁、时空转换而发生嬗变,即便同一个体处于不同成长发展阶段或置身于不同的现实情境中,也可能会生成差异化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主观认知。究其根本,仍然归因于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个体认知的主观性。“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6]99由所处阶级地位及生产和交换关系所决定的先赋性差异则进一步加深了个体主观认知的无意识性和异质性。
第二,一般性与特殊性叠加。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存在于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成长发展的不同空间,与之相伴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也会长期广泛存在于人的生命时空之中,具有作为普遍存在的一般性。在大部分时间中,与社会运行常态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相对稳定的良性运行状态,由此所建构而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形象。与日常性状态相对应,“当(特)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自觉地衍生出专门应对这些(特)重大突发事件的功能作用,在特殊时期发挥化解矛盾、缓解冲突、舒缓情绪、解决困难、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的作用。”[7]在重大危机所创设的现实情境当中,随着社会运行形态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相互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8]50-51。身处社会运行的危机时期,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和体验会超越日常生活的一般性认知,进而建构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象。
第三,外显性与内隐性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为补充、相互支撑,二者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外显形象具有旨意鲜明、直接呈现的特点,从客观形态到主观形象的映射逻辑较为直观;内隐特性则往往是间接生成的,从客观形态到主观形象的映射逻辑较为隐蔽,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是外显形象与内隐特性合力作用的结果。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可以理解为外显形象与内隐特性的融合,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并不会去主动辨析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或是隐性的。加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日用而不觉和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外显形象更易于被受众所感知,而思想政治教育内隐特性容易受到遮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可能会对内隐特性习焉不察。
02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生成逻辑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要素分析法”和“合成论”在学界较为流行。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是由教育者形象、教育内容形象和教育效果形象等要素合成的综合系统[1]。有学者将学科形象、理论形象、实践形象以及话语形象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形象的影响变量[2]。可以看出,任何一种要素都是从某一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具象化呈现,然而不同的要素却很难穷尽,且主观印象的形成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机理复杂、个体异质性较强。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成逻辑的辨析有必要回归到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本身,回归到个体道德实践的现实情境中。概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直接生成逻辑和间接生成逻辑分别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形象和泛在形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直接生成
第一,主体交互中的具身认知。具身参与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对象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方式是教育对象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主要途径。在特定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的交往互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交互主体性肯定主体性地位,并把主体间性作为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9]这意味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辅导员等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确认甚至强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化具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各有机组成要素以及组织实施实践活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主体交互的表现形态与意义联结等存在现实与虚拟、显性与隐性之分,主体交互的实践效应直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第二,现实生活中的释疑解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对于受众而言,释疑解惑既是形塑自我适应社会期待的客观需要,也是自我主体性认识与建构的主观需要。在现实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一些侧重于阐释知识层面困惑的学科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加侧重于阐释思想层面的困惑,乃至在实践中通过议题设置等方式创设疑惑并阐释疑惑以达到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的诉求,这也铸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格。成长的迷惘、价值实现的困惑一直以各种各样的形态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个体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在人的青年时期最为凸显。[10]置身于一个个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人们以释疑解惑为标尺,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用”与“无用”的比较中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直接认知。诚然,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新时代的年轻人在成长中面临着社会快速转型升级、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虚拟生活逐渐取代现实生活等一系列变化,思想困惑也愈发多元和难以回应,这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强烈的时代使命。
第三,道德实践中的价值判断。在人类的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从群体来看,还是就个体而言,人类生活都包含着多重方面,伦理生活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并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体现为道德实践。[11]道德实践既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成过程中的必要一环。在道德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所得所获在公众作为参与者时起到调适社会心态、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社会价值的作用,在公众作为旁观者时起到观察社会运行、理解社会现象、阐释社会机理的作用。在真实道德实践场景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判的基础上,公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效用具备直接的感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生成,也正是在这样“有效”与“无效”的交锋之中,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认知得到进一步固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间接生成
第一,典型意义符号的象征。典型自身就是一种意义符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事件都可能会成为典型,形成具有叙事、隐喻以及传播功能的意义符号,并以文本形态、图像形态等方式呈现。通过将典型塑造为意义符号,可以实现社会道德规范的具象化和人格化,不仅为社会运行提供柔性的治理资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主体在运用典型资源或典型教育方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同步激活了典型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功能,进而间接地在无形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生成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典型的选树、塑造、宣传等各个环节均有所体现,选树典型的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塑造的典型是否真实可信、典型的宣传是否广泛有效等,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产生不同程度的象征性影响。
第二,社会运行形态的迁移。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之间的有机连结和强耦合关系已经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在目标、对象及方式上内在关联、深度契合,“社会治理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12]。由此可见,社会治理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拓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范式。社会运行形态是社会治理模式的客观呈现。自然而然地,人们对社会治理的获得感会间接转化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对社会运行形态的评价也会间接迁移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评价。在社会治理成效的催化作用下,社会运行形态推动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在形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内涵。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运行形态同样存在良性、中性和劣性之分,并且会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成效,进而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生成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如何运用社会良性运行的成果、转化社会中性运行的现状、屏蔽社会劣性运行的影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建构亟须破解的命题。
第三,国家政党形象的映射。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13]。《意见》将思想政治工作提到了治党治国的战略高度,也是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的确证。从广义来看,所有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性形态的有效延展,构成拓展性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形态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与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的有机联结。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体现出公众对于国家和政党的总体印象,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的塑造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与彰显之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或隐或显地融入于治党治国的各项事业当中,是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塑造的重要建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建构也应当成为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建构的内生驱动力。由此推之,虽然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是多要素影响、多维度协同的综合作用结果,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生成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家形象及政党形象的映射。
03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提升策略
从实践效应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射大致可以在公众主观认知上形成正面形象(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中性形象(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无感)与负面形象(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拒斥)3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提升须着力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解释力,从而实现强化正面形象、转化中性形象、消解负面形象的归旨。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第一,适应生活变迁。网络社会的崛起加速了人们生活轨迹的变迁,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赋能作用下,人们的生活学习时空、社会参与方式、思维行为习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青年群体中“圈层化”“原子化”等多元生活形态俱存。在人们主观认知中显性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成的基本前提,虽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思想政治教育在论坛、贴吧、短视频平台等青年高度聚集的网络社区中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社区的弱连接与青年对网络社区的强依赖之间的错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塑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主动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生活轨迹的变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多方主体进驻、多元要素融入等方式着力消除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盲区”,促使在网络社会的多元声音场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有一席之地,进而在生活实践全空间场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感”。
第二,重塑互动生态。一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日常实践等“传统场域”拓展到网络社会等“非传统场域”,教育主客体之间原有互动模式的现实基础也随之打破。尤其随着网络时代“后喻文化”的兴起和“前喻文化”的衰落,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位置甚至都会被颠覆。“非传统场域”的弱组织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等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新的互动生态亟待被重塑。相较于“硬性交互”而言,“柔性互动”更容易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情感上所接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趋于双向对象化,主客体交互关系趋于流变化,议题设置趋于非程式化。
第三,调适话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蕴含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以及生活话语3种基本形态。[14]相较于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而言,生活话语更容易实现与社会大众的普遍链接。为了进一步激发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亲和,面向言说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从话语内容、话语符号、话语逻辑等3个方面进行调适。在话语内容方面,既要注重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化,也要着眼于社会现实,注重提升话语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贴合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融入日常生活话语之中,避免话语生成内容“悬浮”。在话语符号方面,广泛借鉴、灵活运用图片(表情包)、文字(网络流行语)、视频等各种鲜活的话语形式和载体,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符号系统,让话语符号的意义表达更加鲜活,避免话语传播失去“听众”。在话语逻辑方面,不仅要追求逻辑严密、思辨深刻,同时还要力求叙述清晰、精准简练,符合网络时代大众信息认知规律,避免话语表达价值“流失”。
(二)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
第一,回应真实困惑。当前,经济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升级时期,多元社会思潮呈现出众声喧哗之势,并在青年群体中收获了大量追随者,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社会道德体系产生了冲击。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15]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敏锐而精准地捕捉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生困惑,既包含共性的也包含个性的,既包含具体的也包含抽象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持强烈的现实关怀,将释疑解惑作为自身价值彰显的重要途径和存续发展的意义归旨,在回应真实困惑中给予受众思想政治教育“有用”的直观体验。
第二,强化知识支撑。在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讲道理和讲故事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呈现方式。但是,单纯讲道理会使人感觉枯燥乏味,单纯讲故事又容易浮于表面,而寓道理于故事、用故事阐释道理的方式有效地兼顾了说理性与亲和性,因此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即便如此,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知识属性鲜明的学科之间存在的天然差别,加之一些青年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知识学习的思维惯性,仍然会诱发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一门学科以及教育内容是否科学等疑惑。因此,知识传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讲故事为讲道理提供载体,讲知识为讲道理提供佐证,其中,讲道理是内核,讲故事是中介,讲知识是支撑。由此,讲道理、讲故事、讲知识三者之间实现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得到确证。
第三,注重思想引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就其本质而言,也是思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虽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和魂,然而由于认知局限、本领受限、精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囿于聚焦现实问题的事务性工作无法抽离,同时对于思想问题在主观上重视、客观上忽视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值得警惕的是,如若无法对教育对象产生思想上的冲击和灵魂上的触动,所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必然难以长久维持,更无法激活发自内心深处的深刻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现实问题出发,注重从教育对象的现实问题中发掘、提炼思想问题,避免现实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疏离而陷入“空对空”的尴尬境地。并且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创设思想引领的时机,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拨开思想“迷雾”、厘清认识误区,从而超越一时一事,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中形成稳定的价值认知。
(三)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应
第一,拓展认知边界。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自然而然,思想政治教育也广泛地存在于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需要通过拓展公众的认知边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运行的有机联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释力,将育人效应转化为治理效应。首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上拓宽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既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核心形态”,也包含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泛在形态”,后者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实际内涵。其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上拓宽认知。每个人都是受教者,同时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施教者,后者有助于激活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建构中的主体意识。最后,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上拓宽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应内化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后者有助于为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第二,运用现实成效。“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6]习近平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域,为社会现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方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更加宏阔的社会现实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建构与社会治理成效双向赋能。正如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17]15因此,在运用与讲述社会现实过程中,要引导教育对象在全面、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内与外、正与反的辩证交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背后的制度密码和逻辑必然,避免事实简单堆砌、叙述机械拼接,造成逻辑僵化从而诱发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
第三,借力媒介传播。“新媒体不断以新的方式占有新的缝隙空间,不仅构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而且使空间生产延伸到一切可能的碎片空间,成为形塑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以及建构人的生活意识的重要力量。”[18]进入融媒体时代,媒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塑造的作用愈发凸显并且亟待激活。一方面,传播叙事要做到见人见事,真实、生动、精准地刻画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作用。此外,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形象进行宣传塑造的思想性,避免通过“诉苦式”“吐槽式”等宣传方式来“博同情”和“求关注”。另一方面,要主动创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媒介符号,在符号借由媒介载体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寄托和形象映现,使教育对象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获得满满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