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一个越洋消息让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批学生记住了这一天。
那是北京中轴线等待12年的大日子。在印度新德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项目于2023年3月启动,伴随着申遗成功开启新故事。该校经济院硕士研究生葛瑶记得,她统筹的“红船领航”先锋营志愿者,当时正在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志愿服务,第一批志愿者正好出发,他们用走街串巷搜寻文物线索的方式,纪念了这件大事。
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胡政阳告诉记者,这一年,学生对北京中轴线的了解显著提升,此前,有的学生仅知道“中轴线”这个名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名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了解到,他们在申遗成功前就开始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使用北京中轴线案例。
今天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一周年。这一年,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迎来全方位的升级。今年春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薛子寒参与学校的“走进北京中轴线上的博物馆”青春社会行活动,对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践路径展开调研,首都博物馆数字技术的“高大上”和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接地气”都让他难忘。夏天,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邵浩轩带队顶着烈日“跑街”半个月,希望了解中轴线沿线街道在文化资源活化、多元主体协同、民生需求协调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近日,随着“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北京中轴线上“大思政课”的探索,则为各地推动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份样本。
当北京中轴线在思政课堂伸出“触角”
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在这里,4名年轻教师围绕古建、农耕文化交出了不同的思政课教学答卷,他们还与各自的“帮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讲解员、研究专家等,组成“双师”队伍,共建“双师”课堂。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辅导员王梓豪带着小学生在博物馆内寻找“龙”的元素,感受门梁、屋脊、藻井上“龙”的魅力;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历史教师詹希玉引导初中生自主制作干栏式建筑模型,从古建源头感悟文化力量;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政治教师郑红梅带领高中生开展“古代建筑技艺与艺术”主题研学,师生讨论瓦当、彩绘、屋顶,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与鲜明特色。
围绕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设计的这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课程里,“接力跑”的最后一棒是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聪聪。她介绍,北京市于2024年3月推出了首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各实践教学基地都有对接高校负责开发配套课程。赵聪聪的工作室是首批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名师工作室”,被委派负责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大思政课”课例开发。
记者发现,这份数字地图中,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大红楼等中轴线上场馆都在首页醒目位置,网页还嵌入“数字中轴”的虚拟展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兰洋介绍,数字地图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他主持的工作室负责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大思政课”开发。
兰洋曾把课上到了故宫里。2024年4月,“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示范展示活动中,兰洋和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学校的教师以及故宫博物院专家默契配合,开展“在故宫读懂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教学展示。
兰洋记得,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他所在的教研室第一时间展开集体备课,去年9月新学期,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新素材。他的教学经验表明,北京中轴线的“课程适用度很高”,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中国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都能用到。
赵聪聪认为,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可以有“散状式”融入和“主线式”融入两种。前者可以理解为,把北京中轴线的案例分散融入与之相关的主题教学中。她发现,近年来思政课越来越鼓励开放多元,但也更考验教师综合能力。“一案到底”是一种更有设计感的“主线式”融入教学尝试。在一次首都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上,赵聪聪就以北京工业大学零碳小屋为典型案例,从绿色科技、生态文明、创新人才3个层面详细剖析案例。她认为,有的案例天然具备被开发为“一案到底”课程的潜质,北京中轴线正是这样的案例,它有很多的“触角”:文化传承、历史发展、城市建设、国际话语权等都是值得展开的角度,她也正在做相关课程设计尝试。
“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我们仅从教材的逻辑出发是很难的,因为不好去找它们的衔接点。”赵聪聪向记者解释,“破题”关键在于各学段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授课主题,并且围绕主题能真正融入实践教学元素。
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们的认知目标随着年龄增长进阶:小学主要感受文化之美;初中要在感性认知基础上提升,了解文化背后的先人智慧;高中要产生辩证思维,思考自己如何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了大学,要具有国际性视野,理解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5个突出特性,理解中华文明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完了示范课程视频之后,我们意识到仅仅了解(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这个单体建筑是不够的,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整体,我们未来还要继续做成课程体系。”
胡政阳在论文中总结,中轴线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蕴含着视野、理论、价值和实践四重维度。随着研究深入,他也开始关注将中轴线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他看来,学生对中轴线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故事、行走活动切入,过渡到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大学,可以用专题来讲解中轴线的精神内涵,贯通中华典籍、哲学、古代科技、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
在中轴线的“毛细血管”,触摸基层治理的温度
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里,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的“小院议事厅”是个特别的存在。近年来,胡同里的“小院议事厅”等议事平台被认为是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样板。
邵浩轩所在的“京韵中轴·寻脉惠民”调研队跑遍了10个街道。在草厂社区的“小院议事厅”,调研队成员张艺馨觉得,温暖如家的环境让居民们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意见,许多困扰大家的实际问题也因此找到了解决良方。邵浩轩说,景山街道在街巷整治中充分收集居民意见、东华门街道正义路社区多次召开协调会攻克东交民巷32号院上下水改造难题等,都令团队成员印象深刻。他们发现,议事厅恰好是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彼此碰撞、交流的场所。
发现胡同里的基层治理智慧,是中国人民大学文物普查志愿者的“意外收获”。在与南锣鼓巷相交的雨儿胡同,其独创的“共生院”是居民聚会、议事协商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吸引了前来做文物普查的葛瑶,她看到雨儿胡同30号院门牌写着“雨儿人家”。“居民告诉我们,这里是他们社区的议事堂,很多公共决定他们会坐下来一起去讨论。”葛瑶对记者回忆。
“胡同改造与保护成为我们观察基层治理的生动样例,既注重历史风貌保护,又坚持以人为本、回应居民实际需求。这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双赢’之路,也是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葛瑶带着经济的视角走在胡同中,经常关注到民生、基层治理的细节,比如多条胡同都拥有干净的厕所。
一年里,志愿者在北京市东城区开展“拉网式”普查工作,足迹遍布16个街道、174个社区,发现并上报800余条文物线索。葛瑶说,团队的志愿服务时长加在一起,超过1.5万个小时。文物普查志愿服务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项目的一部分。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文物局联合打造,面向大中小学生,还开展了古建筑参访、“中轴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口述史访谈、通识讲座、学术赛事等活动。
2023年9月,邵浩轩辅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因此结识了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主任袁红是“京韵中轴·寻脉惠民”调研队的带队教师,她告诉记者,学校这几年在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考虑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实践与其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不同,“其实践教学主要不是在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类参观场所,而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真实场景中”。
袁红介绍,这次暑期调研实现了学校团委实践活动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联动机制,课程的6名教师全部参与带队调研,并首次以教研室名义申请了暑期学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共有“京韵中轴·寻脉惠民”调研队等12支实践队奔赴北京城郊各地进行实践调研。
在邵浩轩看来,这次实践就像对课程知识的一次温习。团队的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亓振华启发学生们学习相关理论、阅读《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期复盘上,亓振华提醒学生要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尤其注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需要将调研置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高度上看待”。袁红介绍,这次实践还要求学生撰写课程案例、拍摄“大学生讲思政课”视频。
邵浩轩说,他第一次站在基层治理的角度看待北京中轴线,在调研中厘清社区治理和中轴线保护传承的互动关系,他们不断产生疑问,再去探究:中轴线上的商户、游客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什么作用?
而在那些值得研究分析的问题之外,走进街道、社区让他们看到了真实的基层治理现场,它们是社会的“毛细血管”。袁红说,除了天桥街道,剩下的9个街道都靠学生们自己一个个接触,他们拿着介绍信、学生证甚至比赛的获奖证书“自己去闯”,街道、社区的配合程度不同,在街巷胡同询问居民时,被拒绝也是常有的事。这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有时会教学生们第一句话该怎么开口,“不要上来就咣咣问一堆问题”,40多个社区跑下来,她看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也觉得课程真正上到了学生心里。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王聪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