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其根本指向,就是要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做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真正践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但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发出类似“改革开放和普通人没关系”“老百姓的获得感不强”等错误论调,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到改…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有8处提到了“高质量发展”。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为追赶西方而注重“量”“快”“大”具有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话,那么,当中国的发展进入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就必须要注重社会治理各个方面的精细、精深、精巧、精美、精良、精彩、精品,即建设“精致社会”,这是实施高…
人们的日常行为以预期为牵引,只有预期稳定才会有稳定的行为,只有在一个可预期的环境中,社会和经济主体才会从事创造和创新活动。譬如,消费预期会影响消费行为、就业预期会影响就业行为、生育预期会影响生育行为等。而预期不足不仅会延滞或改变既定的行为方式,更甚会使得人们无所适从、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由此,在一定意义上,稳定民众预期、增强社会信心是激发社会活力…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乱象频发,到今天也没有停止的迹象。英国脱欧反反复复,法国“黄马甲运动”持续爆发了数月,美国国会和总统特朗普关于移民政策、美墨边境墙以及特朗普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一事缠斗不休……反观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人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更稳定的收入、更完善的社会…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既不是源自文化哲学的理性思辨,更不是文化民粹主义的非理性狂躁。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具有更基本深沉持久的精神支柱作用,但它同样离不开其他三个“自信”。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仍须跋山涉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和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时所说的两个发现,其中一个就是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揭示,放射出真理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行之路。 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漫长而曲折。历史唯物主义以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穿透力,战胜唯心史观和各种错误思…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先得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
一般来说,国运昌盛之时,文化也会有较大发展;国运衰微之时,文化也会处于低迷状态。国运昌盛、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条件会更好、成果会更多。 一个国家的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形象和软实力;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灵魂和旗帜。 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国运与文化的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文艺理论界不缺乏思想及思想的能力,需要自觉对思想成果进行科学准确提炼,在对话和争鸣氛围中不断修正、补充、发展以臻于完善 文艺理论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和社科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时刻保持与理论经典对话、与时代精神对话、与创作实践对话的治学姿态和精神状态,促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