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经济

把握经济分化走势 促进发展动力转换

2016-09-18     来源: 《求是》     作者: 国家行政学院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分化特征不断加强,新动力在分化中加快成长,老动力在分化中继续盘整。我们要顺势而为,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
一、经济运行态势符合新常态的大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使经济持续在合理区间运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符合预期。
一方面,该稳的实现了稳,而且比预期要好。一是增速稳。上半年GDP增长6.7%,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速是经济运行的首要指标,增速稳总体上就稳住了经济全局。二是就业稳。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71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71.7%。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是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基本标志。三是收入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超过GDP增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收入稳就稳住了人心,稳住了预期。四是金融稳。货币政策总体稳健并体现了必要的灵活性。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稳就使得经济稳有了保障。五是物价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基本保持稳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6%,降幅收窄,通缩压力明显减缓。物价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物价稳表明总供给和总需求大致平衡、货币发行适度、运行态势平稳。
另一方面,能进的实现了进,新动能在持续累积。一是增长的基础更为牢固。消费成为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经济结构正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二是产业不断升级。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万元GDP能耗继续降低。三是新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行动深入人心,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快速渗透到传统领域。新经济在保障就业、增加收入、促进转型、推动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引导作用。四是市场活力持续增强。行政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市场进入门槛大幅降低,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市场主体井喷式扩容,上半年每天新设市场主体超过4万户,其中企业1.4万户。这对推动创新和就业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固有矛盾仍然突出,同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常态面临的挑战是30多年积累下来的,克服体制机制性障碍尚需爬坡过坎,化解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还要攻坚克难,推动发展转型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还不够足,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新旧动能转换力度还不够大,新经济比重较小;货币供应效率还不够高,流动性存在“避实就虚”问题。另外,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滞后,“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运行分化展现出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前景
当前经济运行,实现了稳,但稳的基础各异;取得了进,但进得有快有慢;碰到了一些老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实现了稳、取得了进,还是碰到什么样的新老问题,都是经济运行分化的表现。
区域分化明显。我国区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大,发展转型的约束条件各不相同,区域分化加快。一是部分地区经济下滑过快。资源性、传统重化工业集中的地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015年,辽宁、山西、黑龙江、吉林经济增速排在全国后4位,今年上半年辽宁、山西、黑龙江仍然垫底,东北地区的投资、财政收入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二是一些省市发展异军突起。今年二季度与一季度相同,重庆、西藏经济增速并列全国第一,贵州紧随其后。重庆连续10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一,贵州连续22个季度稳居全国前3位。重庆和贵州的共同特点是对高新技术发展高度重视,重庆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5%,贵州上半年与大数据、旅游、生态环保产业相关领域的投资分别增长38.2%、40.9%、79%。三是发达省市转型升级亮点纷呈。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突出发展新兴战略性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长质量持续向好。上半年,北京、广东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倍、18.5%,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70%,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了30.6%。
行业分化明显。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上半年产业分化更加明显。一是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升级提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成长加快,低端产业持续减少,新业态、新消费发展迅猛。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服务类消费、移动购物、农产品消费等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传统行业增长乏力。煤炭、钢铁、电力、石化、船舶等传统行业整体低迷。上半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38.5%。传统百货业销售增速继续下滑。三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仍存在扩容迹象。对于低端的产能过剩行业,本该寻找重生机会,但有些行业还在扩容。我国电力产能已经明显过剩,上半年新投资的发电机组仍大幅增长。还有部分地区钢铁企业,受房地产市场转暖、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影响,本已关闭的高炉重又开张。
企业分化明显。能够跟着市场走的企业展现蓬勃生机,而有些企业则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一是民营企业活力不减。上半年民间投资虽然下滑明显,但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并未受阻,显示出了很强的适应和转型能力。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783.8万户,其中企业261.9万户,民营企业占94.7%。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利润增长8.8%,1—7月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4.8%,均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国有企业苦乐不均。特别是那些按照市场规律加快转型的国有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徐工集团自加压力,推进制造转型,大力发展新产品,上半年环卫装备收入同比增长2.5倍,铁路与地下施工装备收入同比增长6倍多。但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仍不乐观。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5%,6月末负债规模同比增长17.8%,负债率达66.3%。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和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紧跟市场、善于创新、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是“进”;过剩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出清表面看起来是“退”,但事实上也是“进”,是落后事物的消亡,是客观事物新陈代谢的过程。我国经济分化孕育着变革,体现了发展,代表着希望。尽管经济分化带来了增长的波动,但也推动了结构优化和发展转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粗放式建设、排浪式需求、低成本出口等支撑的经济增长遭遇瓶颈,只有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新均衡,才有可持续增长的“稳”。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分化还将持续和加剧,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将更具活力和竞争力,而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会更难熬,亟须深化改革,在浴火中重生。
三、努力推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经济运行出现分化是经济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资源向高效益领域集中的主动选择,也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必然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密切关注经济分化趋势,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采取更加有为、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新理念推动改革创新,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动力有序转换,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营造有利于增长的宏观环境。只有“稳”才能确保“进”,只有“进”才能实现“稳”。一是经济增长要保持在合理区间。这既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财政政策要注重加力增效。要进一步扩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先进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三是货币政策要更加稳健灵活。要加快落实对高新技术产业、新型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差别化信贷政策,扩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对于所谓“僵尸企业”,以及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和落后产能,坚决压缩并退出相关贷款。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双创”培育和发展新动能。坚持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创新上,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培育发展新产业。要顺应产业变革大趋势,切实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孕育一批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领军企业,促进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壮大。二是打造区域创新高地。要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带动示范效应,以新经济格局的形成带动各具特色的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三是加大“双创”支持力度。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积极构建面向大众的众创、众包、众筹、众扶支撑平台。要大力发展分享经济,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为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淘汰、改造、融合的力度,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一是淘汰退出一批。对低端落后过剩产能,要按照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坚决做好“减法”。二是改造提升一批。要发挥传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技术创新核心作用和品牌建设提升作用,发挥区域经济、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区块作用,推动集聚创新资源,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融合发展一批。要着力加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将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大力促进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智能制造、网络经济、创意产业融合,让实体经济更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