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积极响应党中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号召,推动党员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到经常性教育。在院党总支的的部署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赴冀热察司令部陈列馆参观学习20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党支部和哲学专业研究生党支部于10月18日赴平西抗战第一村——马栏村,参观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据悉,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落成于1997年7月7日,是我国第一个农民发起举办的村级革命题材陈列馆,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市首批命名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北京市注册的唯一一个村级博物馆。该馆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的一所普通古代民居两进四合院内。挺进军司令部是当时平西抗日斗争的军事指挥中心。
“文韬武略定平西,铁马金戈驱日寇”,进入四合院内首先映入眼前就是这副金光闪闪的对联,抬头一看,便是萧克将军题的一块匾,上面写着“冀热察挺进军驻地”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顿时一种油然而生的神圣感便涌上每位同学心中,同学们排着队进入展厅。展厅共有五个,第一个展厅展示的是萧克将军的在驻地的工作和生活用品;第二个展厅展现的是挺进军的组成、发展历程和其在马栏的抗日活动;第三个展厅描述了英雄的马兰村民们的抗日事迹;第四个展厅表现了当时挺进军和村民们的军民融合、鱼水情长;第五个展厅讲述了在抗战中,挺进军中成长起来的共和国将军。五个展厅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实物展示,比如挺进军缴获的战利品、使用过的武器、炊具、生活用具、区票等。也有着许多感人的抗战故事,例如面对乔装打扮的日军特务,掩护乡亲撤退而负伤的民兵艾腾贵;因叛徒出卖被捕,纵身跳下八、九米高的崖头的张秀林;军队领导关心群众,为生病群众送肉吃的“饭碗的故事”等。面对这些扣人心弦的实物和感人心脾的故事,同学们不时伫立,仔细观看。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在面对鬼子盘问,英勇地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八路军家属而被敌人杀害却保护了全村人的张兰珠”,2014级马基本党支部岳天翊在和张兰珠的孙女张秀敏一起合照的时候激动地说到。
参观完陈列馆后,同学们迎来了一个新的老师——马栏村现唯一一位当年的儿童团成员、83岁的老人刘恩敏。他为同学们讲述了马栏村儿童团,使同学们认识了儿童团当年是怎样站岗、放哨、送信的。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沿着村里标示的红砖线参观了驻地里的机要科、通讯科、医院、伙房、被服厂等18处旧址,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任何牺牲的抗战年代。
在和老人交谈中,同学们还深入了解了马栏村的村情村史和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在抗战年代,马栏村是平西根据地的英雄村,村情村史陈列室的地面上镶有40个五星钢钉,代表着当年为革命牺牲的挺进军七团马栏排的四十个钢筋铁骨的战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栏村由于农业生产成就斐然而受到周恩来总理亲笔嘉奖,被称为先进村。当前,马栏村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大力挖掘红色资源,注重保护古风古貌,因而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从英雄村到先进村再到文明村,老人如数家珍地为同学们翔实地介绍了本村的历史发展,提升了同学们对于农村的认识。
先哲虽杳,流风未亡,继往开来,则在吾辈之肩。通过实地感受,缅怀前辈们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的伟大奉献,培育了党员们的革命文化自信。同学们普遍表示要努力学习,积极践行优秀革命文化,勇于奉献,主动承担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自觉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撰稿/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