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活动会议

“2016学术前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2016-11-0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何容

10月29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16学术前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以“中国梦:协调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多学科、多角度聚焦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首都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市社科联主席沈宝昌、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韩昱、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韩凯、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等领导出席论坛,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各学会代表、师生代表近400人参加论坛,同享学术盛宴。
论坛开幕式上,刘川生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刚刚举行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强调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对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全国人民凝聚力量、迎接挑战,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也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更好的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在研究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在探索补齐发展短板的理论路径上下功夫,在提出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上下功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扬长征精神,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抓重点、谋长远、献良策。她同时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将继续与社会各界加强交流合作,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多的理论资源和智力支持。
沈宝昌主席在致辞中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运用协调发展的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破解。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实践、新探索、新创造,这是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抓住历史机遇,面对在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方面更加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空间,努力做真学问、做好学问、做大学问,不辱使命,坚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长征路上做出应有贡献。
韩昱副部长在致辞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北京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交流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以首善标准、把握方向、抓住重点、健全机制、加强服务,通过统筹高校、社科院所、党校行政学院、党务系统研究部门和学术团队五路大军,全力推进理论工作的四大平台建设,努力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他强调指出,希望通过这次论坛研讨,加深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加深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解,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协调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知名专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从经济、文化、心理、历史制度、绿色能源、城乡规划等不同学科领域做了主题报告,会场气氛热烈。
经济转型与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院刘元春教授在《如何科学看待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有关问题》报告中从债务来源、信贷缺口、风险的台阶以及房地产的波动点为切入点,通过大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现状,重点回应了中国崩溃论,增强了经济自信。他指出,“消费支撑与中国经济自循环、服务业发展与生产效率提升、第二次人口红利与产业升级、梯度发展的空间、储蓄与资本形成的基础、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以及大国效应、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机制——市场、政府、党的三元运行与控制体系是中国经济的新动力”,这是历次中国崩溃论都被证伪的重要原因。
价值多元共享: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与文化产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陈少峰教授做了《小康社会的文化与文化产业》的主题报告。他从文化发展的定位、文化发展的视角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与文化产业四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主旋律、精英与大众、青少年教育与娱乐、企业家与文化企业的持续性、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市场是文化产业的五个特殊视角”。陈少峰教授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与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必须考虑传播对象的独特性,从全国市场、国际传播、价值多元冲突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文化产业创造力。
社会整体进步才能找回中国人丢失的幸福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教授在主题为《找回中国人丢失的幸福感》的报告中分析了“中国人有太多理由幸福,但我们幸福感出奇的低”的原因。他指出,普遍信任感缺失、自我高度窄化、天赋美德淡化以及丢失了应有边界与敬畏是重要原因。金盛华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各方面建设,恢复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是党和国家长期关注的重点工作,也依然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挑战。找回中国人丢失的幸福感需要社会综合治理和社会的整体进步,这个过程将是逐步深化的,因此,中国人幸福感的提升也将经历一个过程。
协调发展要整体推进,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生产力标准与群众利益原则的统一、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的统一、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的统一,这三个原则是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分享了题为《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协调发展需要大局意识,做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同时,应当鼓励基层探索,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才能更好的解决真问题。战略目标正确才能协调发展,阶段性的战略比较符合我们国家的属性。他强调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说简单的GDP提高,而是中国文化能够走在世界前列,能够对世界做巨大的贡献,因此,我们的自信,很重要的是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很大不确定性,不可能自发实现,需要系统统筹和科学管理”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能源系统分析研究室主任张希良教授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管理问题》报告中指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也面临紧迫任务和严峻形势。落实《巴黎协定》仍将突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大国间的博弈,中国要深度参与并引领国际气候治理新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实现全球长期减排目标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也是我国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五个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刘彦随教授认为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城乡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保持稳定、民生能否有所保障。他在《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挑战与出路》报告中,运用大数据分析指出城市与乡村不仅是一种地理空间和产业上的关联,更是社会组织和形态的结构性联系。要从一体化—城进村荣协同;等值化—发展方式转型;价值化—新型村镇建设;现代化—四农难题破解;市场化—权能体系构建五个方面的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学术前沿论坛自2001年创办以来,以“立足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民生国是,探讨发展思路”为主旨,以北京雄厚的智力资源和优质的学术资源为依托,先后围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中国梦”等时代主题,团结引导各学会、研究会、研究院等学术性社会团体举办了15届主论坛、330余场学会专场活动,已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创新的年度盛会和促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2016学术前沿论坛”除了主会场,还将有近30个学会分论坛围绕今年论坛主题陆续开展深入研讨。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