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16-12-16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22期     作者: 陈刚、刘刚、孙淑萍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开展中主要存在四大问题:教学内容安排针对性不强;教学对象认识充分性不足;教学资源配置合理性不够;教学阶段衔接延伸性不足。要破解上述四大问题,必须从理念、机制、队伍三个维度入手,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围绕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团队一体化、教学方法项目化三个方面,积极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大思政;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又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破解,一系列新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一系列新的机遇需要我们去抓住。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这既是遵循高职教育一般规律,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更是贯彻16 号文件精神的着力之处,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吸引性、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
1. 教学内容安排针对性不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在体现高校思政课普遍性要求的同时,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的满足略显不够。因此,未能很好地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也未能达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并且能够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空洞乏力的弊端”的目标。
2. 教学对象认识充分性不足。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不厚、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勤这五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当下,一些用人单位仅从眼前利益出发,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一些学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专注于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将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技能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助长了大学生功利主义的倾向。
3. 教学资源配置合理性不够。在管理上,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这种制度安排从应然的角度上讲,是统一部署,协调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大都各自为政,缺乏纵向衔接和横向协作,思政课教学部门基本上是“单一作战”。更为突出的是:作为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一线基层教学部门的思政部,与从事党团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的学校行政部门相比较,在调配、占有、使用教学资源权限的差异性上却很大。这种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反映出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工作大系统内各子系统关系处理上存在不当性,致使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难以凸显和实现。
4. 教学阶段衔接延伸性不足。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都安排了顶岗实习阶段。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明显的悖论:一方面,这一阶段凸显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思政工作却出现了“弱化”“虚化”,甚至是出现“真空化”。追根溯源,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将思政教育由校内学习阶段向校外实习阶段进行有效延伸,没有将学校的教学要求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统一,没有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习两个教学环节有机衔接。
二、“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建构路径
1. 确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大思政”教育理念,源于以学生成长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这种思想:“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人本化、教育主体全员化、目标定位层次化、教育方法系统化。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人本哲学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使我们的思政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课堂教学本身所带来的教育效果,而是将思政工作融入到教学管理、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项工作之中。不仅如此,而且彼此打通,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润化于高校各个方面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整体优化体系”。
2. 构建“ 大思政”工作机制。“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确立,为我们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应然的理论基石和目标指向。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对接式的“大思政”工作机制。不再将思政工作仅仅作为某个部门或者某几个部门的工作来抓,而是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校一盘棋,紧密协作,相互对接,凸显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这一工作机制下,思政部(社科部)主要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学工处主要负责学生“奖、惩、助、贷”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公寓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教务处主要负责学生学籍及学风建设工作;团委、宣传部、组织部主要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推优,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3. 建设“大思政”工作队伍。要改变单一的思政工作上课靠教师,下课靠辅导员、班主任的局面,就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积极从社会和企业聘请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按照“一支队伍,专兼结合,协调一致”的总体建设思路,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兼职教师实施一线教学教育管理的职能体系。所谓“一支队伍”: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统合成为一支队伍。“专兼结合”就是在这支队伍的来源上既有校内的专任思政课教师和专职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干部,也有来自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兼职思政工作者。“协调一致”是指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彼此分工,相互协作,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日常的教育管理结合,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将结合。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线,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立足点、以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真正将教学、教育、管理、服务四个维度相互贯通,有机统一。
三、“大思政”格局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 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实际,突破原有的章节形式,分别以“树伟大旗帜,走光辉道路”为指向,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模块;以“悟人生真谛,塑公民品格”为指向,构建公民品格塑造模块;以“爱岗敬业,育职业精神”为指向,构建职业素养培育模块。并以三大教学模块为根基,将“学校的教学要求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融合,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习两个教学环节相衔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向企业的延伸,实现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的有机衔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教学团队一体化。教学团队一体化,指将学校专任思政教师、学校日常(兼任)思政教师、社会、企业兼职思政教师相结合,组建一支统一领导、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其中,学校专任思政教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任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并以理论教学要点和教学目标为纲,为实践教学明确教学目的,规划教学项目,开发项目任务书。学校日常(兼任)思政教师,即辅导员、共青团、学工处和校企合作部门的指导教师,反馈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和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遇到的常见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及企业对学生思政素质的具体要求,对思政课教学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建设性意见,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和方案。社会、企业兼职思政教师,由学校和社会组织、企业协商从社会组织和企业内部聘任,针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对在校生和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公民品格和职业素养教育。
3.“教学方法项目化。思政课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在课程整体设计中,应自觉得遵循“学中做,做中学”这一高职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并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为此,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为社会培养好公民、为企业培养准员工”为目标指向,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公民品格塑造”、“职业素养培育”三大教学模块,开发项目群,在项目群内开发项目。在此基础上,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实施“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