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高校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平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师者要则,而且应从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授课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思政课,吸引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和追求,传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智慧和魅力,诠释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这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加强自身修养,强化师德意识
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替速度极快,为了保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思政课教师必须将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一项持久的任务来抓,努力提高理论修养,强化师德意识,牢牢把握“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1]的师德准则。
1.加强知识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
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基础的知识点来学习和运用,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政课教师头脑中的根本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为此写下了诸多经典之作,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等。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国思政课的理论来源。因此,这些经典著作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理论思维,如恩格斯所说“但是,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作为一个民族攀登科学高峰的理论思维,思政课教师必须用这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摒弃浮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对于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
思政课教师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要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批判研读《四书五经》)和国外学术(尤其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剖析)方面的书籍,将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做踏实,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不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不断发挥知识的创造作用。
2.加强师德修养,坚持立德树人的准则
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既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师责,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党〔2015〕3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教党〔2017〕41号)等一系列文件,无不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高要求,无不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了高要求。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持续加强师德修养,坚持立德树人的准则,展现思政课教师良好形象。
立德树人的准则,具体讲来,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心灵中要有爱心,行动中要有责任感。
爱,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容,它可以让黑暗转变为光明,让冰雪融化成春水,让幼苗成长为大树。“先做父母,再做教师”这就是思政课教师用爱做教育的真实写照。唯有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与学生保持思想上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疙瘩,学生们才能信任思政课教师,才能与思政课教师有深厚的感情。这样,在爱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渐渐被调动起来了。
但是,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溺爱,而是严格的爱,是对学生的严格教育、严格要求。
思政课教师要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和思想状况,要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规划。人生应该有一个清晰切实的规划,尤其是在青年时代要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人生规划是一个人从懵懂到清醒,从幼稚到成熟,从盲目到理性的路标,人生规划要始终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完整的切实的规划,并且脚踏实地去行动。
关爱学生,就是关爱学生的人生发展,就是关爱学生的未来,这才是对学生最真最大的爱!
关爱学生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思政课教师也要承担起做好思政教学、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等责任,让学生逐步建立强烈的责任观念。
二、提升授课水平,彰显思政魅力
思政课的魅力在于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其人生成长和成才提供理论思维。但是,思政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思政课的内容形式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思政课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关系问题、思政课与道德法律课的关系问题、如何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中、如何通过思政课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如何通过思政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创新发展思政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思政课教师经常遇到的,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准确的解答,不仅关乎着思政课的质量,而且关乎着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一定意义上讲,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命运。这些问题也需要思政课教师潜心研究,科学回答。
思政课中的诸多问题,给思政课教师提高授课水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新的机遇,思政课教师必须敢于面对和解决。思政课教师要学会以“教学技巧”促进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如旁征博引、知识时尚、知行合一、互动教学、授课艺术等。理论联系实际是上好思政课的最佳教学技巧,简单讲来,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革新授课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发挥思政实效。
思政课不是死板僵硬的学理说教,而是生动活泼的思想交流和探讨。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的辩证统一、爱生与尊师的辩证统一、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3]的方法论,从专业品性、师生关系和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升授课水平,以此凸显思政课的学科魅力,让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更深入地了解认知,让学生们更真实地感受到思政课的独特学科魅力。
1.专业品性——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与魅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感染人、教育人、影响人、激励人的伟大作用。无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对马克思主义理应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感情,坚持教书与育人的辩证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和魅力内化为自我的行为与实践。在思政课教授过程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思想魅力,让学生们理解、接受和认可马克思主义。许多学生已经将上思政课作为探寻人生奥秘,提高自身素养的一项重要的功课。
2.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艺术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发挥教育的正向作用,而且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师生关系构建中,坚持爱生与尊师的辩证统一,始终将和谐作为师生的交往的重要准则。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激情,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让许多迷茫、郁闷、困惑的学生豁然开朗,让他们更加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用心读书,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艺术价值。
3.教学科研——知行统一的真谛
思政课教师应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卓越的思政课教师既是教书能手又是科研能手,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上,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能顺畅地理解和把握。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以科研来带动教学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思政课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在讲课时可以自然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案例,进而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深思,这样既做到了教学科研的密切结合,也给学生提供了相关参考,这正是所谓的知行统一的真谛。
专业品性、师生关系和教学科研是思政课教师提升授课水平的三种基本要素,彰显了思政课的魅力,这也是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和能力提高等方面打造卓越思政课教师的必要路径。
三、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发展。思政课教学的旨归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发展作为学生发展的一个方向和目标,已经成为了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思政课教师要教导学生加强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和创新思想等方面的训练,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1.明确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实际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学目标必须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真正落地。
一所大学的特色是其他大学所无法复制的,在保证思政课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传授给学生生动活泼的现实内容,丰富充实思政课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现实感和人情味,这样才有助于思政课这棵常青藤茁壮成长。
教育脱离不了社会发展。思政课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深思求索,将社会发展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为讲活思政课提供新元素,注入新活力。
2.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而不是一刀切。因材施教,既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也要有创新思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目标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钱学森认为“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4]他指出“在今天我们国家的大学里面,大家见面都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5]“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6]可见,创新思想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掌握创新基本原则,要讲究教学创新,以促使学生创新思想的养成和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将创新思想用于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这是活跃大学创新精神,充实学生校园生活,提升学生人生修养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生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深化思政课改革的着力点,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
四、敢于担当,实现“中国梦”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孜孜不倦地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努力着。从古代先哲的天下情怀到近代志士的国民情怀,再到当代中华儿女的中国梦,中华儿女用满腔热血和赤诚肝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巨大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美好旋律,这正是对梦想的执著追求,这正是对伟大祖国的深切热爱!
中华儿女对“中国梦”的追求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定执著、严谨自律、勤奋务实和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思政课教师也必须要具有这种伟大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8]“中国梦”是实实在在的,是与每一个中国人密切相关的。“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9]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思政课教师要严于律己,要敢于承担历史重任,要勇于创新思政课,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变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真正使之成为学生一生受益的朋友。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0]思政课教师孜孜不倦探索和不畏劳苦攀登,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凤姿.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N].光明日报,2013-03-25(01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4.
[3]贾凤姿.做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的几点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10-04-11(003).
[4]钱学森.大学要有创新精神[J].法制资讯,2009,(11)21-23.
[5]钱学森.学风不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大问题[J].IT时代周刊,2010,(Z1)15.
[6]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身边工作人员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J].理论参考,2010,(05)43-45.
[7]习近平.中国梦,人民的梦[J].当代贵州,2013,(08)1-3.
[8]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04-26(008).
[9]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