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协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论坛”第16期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术大师讲堂”2017年第9期在人文楼十层高精尖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伦敦大学的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论亚细亚社会”的精彩讲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担任评议人,赵玉兰副教授担任学术翻译。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许勤华副处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教授、郗戈副教授、沈江平副教授、欧阳奇副教授、周文莲老师、庄忠正老师、任劭婷老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斌教授等校内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学科的教师、研究生共计两百余人参加了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郝立新教授主持讲座。
科研处许勤华副处长颁发证书。
讲座伊始,郝立新教授介绍了麦克莱伦教授享誉世界的学术著作,肯定了麦克莱伦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许勤华副处长为麦克莱伦教授颁发了“国际学术大师讲堂”主讲嘉宾荣誉证书。
麦克莱伦教授指出,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式的解读是不公正的,且具有误导性。他进而指出,即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不是以线性决定论的方式来看待社会发展的。围绕着“资本主义是否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前提”及其子问题,麦克莱伦教授展开了自己的论述。
首先,麦克莱伦教授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的看法。他认为,正确解读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所作的论述至关重要。当前研究愈加清晰地证明,马克思的论述是描述性的而非规范性的。麦克莱伦教授进而指出,马克思的思想在19世纪50年代末期发生了变化。例如:他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曾肯定了资本主义扩张的合理性,并据此承认了英国对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然而,19世纪50年代末后,一些政治-地缘事件促使马克思对自己的历史发展理论做出了调整,并在1859年《<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描绘出一副多线型的经济社会形式发展图景,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单线型发展图景明显不同。麦克莱伦教授还指出,马克思的思想变化亦明显体现于他对《资本论》第一卷后续版本的修改以及对俄国现实的相关著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