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当之无愧的“高校第一课”。
最新出炉的调研报告显示,学生对思政课及授课教师获得感强、满意度高,思政课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入脑入心”。
向课堂要“质量”
“重科研轻课堂教学”曾是高校思政工作长期存在的不足。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
思政课课程改革后,华东理工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不再是一个教师的课堂,而是成立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也不再只是45分钟的课堂,要有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同时,确保“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政课和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我的家乡奉贤位于上海市正南方,地域东西跨度比较大。因此,东西乡的方言有所不同……”这篇名为《闲话奉贤三十年》的小论文,是同济大学一名地质学本科生完成的“家乡历史调研”成果。开展这项调研,是该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特别增设的实践环节。许多同学表示,通过参阅文献和实地调研,对家乡的文化和发展脉络有了新的认识。据悉,同济大学这门思政理论课已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教育部调研报告指出,思政课堂正在涌现一批效果确切、口碑良好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师们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使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构筑大思政体系
党的十八大尤其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以来,思政课从“独奏”逐步变为“合奏”,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真正构建。
“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校内《经济与社会》公开课上,经济院教授石磊用经济智慧生动地解读中国现代发展史。
“本来我担心身为一名工科学生,缺乏经济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没想到听下来毫不费力,而且受益良多,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满怀信心。”复旦大学2016级本科生张瑞祥说。
除了 《经济与社会》,复旦大学首批还开出了《人文与医学》《政治与社会》《环境与人类》 等5门课程思政公开课,主讲教师来自医学院、国际关系、物理等学校各院系。“每一门学科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教会我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有学生说。
做好青春引路人
思政教师不仅要上一门精彩的思政课,更要当好“95后”乃至“00后”大学生的青春引路人。
各地各高校不断通过机制建设,强化政治保障,培育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北京市持续每年投入2.5亿元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科建设,并按每月2000元标准发放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补贴; 天津市增设1300个思政课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专项编制,为思政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第一名授予市级“五一劳动奖章”;复旦大学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突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实施骨干教师轮训计划,已覆盖全校90%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
教育部调研报告显示,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政课教师,91.3%的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在高校普遍开展的“学生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基本都榜上有名甚至名列前茅。
(据新华社上海1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