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第二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2018-07-31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查建国 夏立 郝靓 段晓彤

 
会议现场 党史研究室/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郝靓 通讯员段晓彤)6月22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社科联召开。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一部副主任唐筱菊分别致辞。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主持开幕式。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作总结发言。
潘敏提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7周年,研究党的创建史离不开上海。从学理上讲清楚党的诞生地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特别是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孕育的伟大精神,可以总结出上海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勇立时代潮头的历史贡献和宝贵经验。
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以及上海党史研究室系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0余名专家学者,就“上海的红色基因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史人物研究”、“渔阳里与红色文化的传承”、“组织建设研究”四个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致辞 党史研究室/摄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研究一部副主任唐筱菊致辞 党史研究室/摄
红色基因的土壤,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上海社科联副主席兼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作了题为《合力与消解:中共中央长期驻于上海及最终迁离的动因》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中共中央长期驻于上海,实与上海兼具“天时”、“地利”、“人和”诸有利因素有关。“天时”是指1927年以前上海与中共城市中心的革命主题及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任务相耦合,并占有主导地位;“地利”是指上海具备适宜革命成长的土壤;“人和”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以及中共在上海的建党。而1927年以后,由于中共革命主题的转换,加之国民党及租界对中共迫害的加剧,致使诸有利因素逐渐消解,中共中央遂于1933年春迁往江西苏区。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吴海勇对1911至1921年标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激进政党进行了梳理分析。他认为,纵横比较,兼顾安全与征求同志、适合践行激进主张、以及沟通国际国内等三大便利条件,理应是上海更适合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原由。
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爱军着重探讨了中共早期组织研究的三个问题,对上海发起组成立的时间、上海发起组并非函约各地社会主义者建党、上海发起组的性质等问题进行论述,并得出新的结论:资料表明,上海发起组成立的时间应是1920年6月间;各地社会主义者在上海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后,除少数人留在上海总部工作外,多数人分赴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开展建党工作,已超出了“函约建党”的范畴。各地建立起来的党的早期组织,无疑是上海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的发展和延伸,是统一的组织体系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上海发起组的性质是全国性的共产党。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4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使命和挑战。他表示,这4次代表大会通过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较为顺利地解决了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将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与中国革命的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党领导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引领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期”,为党奠定了百年基业。
从现代性的视角对上海城市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进行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董奇认为,城市现代性与政党现代性的契合,使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上海城市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孕育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包括城市设施、阶级基础、思想文化、法治环境等。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影响和改变上海的城市发展。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主持开幕式 党史研究室/摄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做主旨发言 党史研究室/摄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杨俊认为,中共二大制定的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的基础内容。中共二大根据列宁主义党的原则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及其补充文件,标志着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铁的纪律等党的红色基因的初步产生。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赵凤欣认为,人才优势是近代上海社会发展的特征。特殊的地缘政治格局、宽松的社会环境、迥异于传统社会的文化,使上海成为先进人才的集聚地;近代工业的发展,催生出近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新的群体、新的阶层在这个社会不断涌现,推动社会运动深入发展;近代教育的起步,诞生出近代知识分子,创办出新式刊物,使得新的思想不断传入、发展。人才高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早期的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也就成了必然。
利用近年来解密出版的共产国际、英国国家档案馆等档案史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张玉菡分析了在苏俄和共产国际人员眼里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上海形象: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无产阶级集中地,但是工人阶级队伍还很弱小;陈独秀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青年是推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上海是苏俄、共产国际1920年前后开展东亚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机关驻地。
红色人物的理论,高起点思想奠定了党建的基础
党史人物研究一直是党史研究的重点。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副处长田超探讨了李大钊对中共北方早期组织创建的贡献。他认为,李大钊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革命理论与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相结合,与革命知识分子一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俞敏运用了大量有关俞秀松的档案资料,并从中分析俞秀松的先进事迹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霍四通主要论述了建党前后陈望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功绩。他表示,陈望道作为《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翻译者,积极宣传《共产党宣言》的精义,并翻译其他共产主义论著,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光寿着重论述了陈独秀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组织建设的探索。他认为,陈独秀是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开展党的早期建设的,主要体现在注重思想建党、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和确立民主集中制原则、培养党的干部两个方面。此种建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共从创建伊始就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是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现代政党;中共源自于创建伊始的高起点和先进性,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吴海勇做主旨发言 党史研究室/摄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做主旨发言 党史研究室/摄
红色文化的传承,“渔阳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孕育初心之地
“渔阳里”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瑊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她表示,20世纪上海城市集聚展示的现代性、国际性,极具代表和典型意义,诸多因素和历史合力的综合作用,促使了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而“渔阳里”成为展演这开天辟地精彩序幕的历史舞台。“渔阳里”街区的区位优势、功能特点、人文环境,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孕育初心之地。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谈思嘉认为,“渔阳里”作为建党前后党的主要活动场所,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历史进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渔阳里”开展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对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有了深刻认识,他们创办了第一份面对工人阶级的《劳动界》周刊,成立了第一个属于工人阶级的工会组织,使工人阶级的觉悟充分觉醒,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定的阶级基础。
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邵雍表示,上海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大本营。它办学时间并不长,但收效十分明显,在近60名学员中有30人顺利到达苏俄首都莫斯科继续深造,从而为党培养了一批重要的领导干部。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外国语学社是空前绝后不可复制的,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剑雄认为,利用上海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教学育人作用的强化,文化教育环境的建设,大众传媒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强以及教育资源利用保障的提供,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与实现,共同促进上海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挥教授主持主旨发言 党史研究室/摄
红色组织的建设,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影响党组织创建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处长陈彩琴分析了19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建及其团体组织活动和上海社团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她认为,社团组织是近代上海社会的重要整合力量,是近代上海市民社会自治和自主精神的集中体现。1920年代初上海社团充分发展和高度联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思想基础、人才保障和实践经验。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二分校讲师张永杰考析了中共中央局在上海的组织谱系。他认为,中共中央局制度受到俄共(布)中央地区局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影响,中共中央局设立于上海,初为中央机构,后发展为中央派出机构。各中央局经过谱系演化和组织族群更迭,在建国前后形成了六个中共中央局,华东局为其中之一。
张云作总结发言时认为,此次会议最重要的特点是从新视角、新方法、新材料等方面充分展示了研究创新。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