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将青春奉献于基层伟业——厦门大学赴西藏慰问大学生士兵

2018-08-01     来源: 厦门大学     作者: 刘晓宇

为了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及时掌握入伍大学生在部队期间的训练、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宣传、树立入伍大学生先进典型,由厦门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人民武装部部长夏侯建兵带队,学校人民武装部、嘉庚学院以及管理学院、软件学院代表于7月17日至19日赴西藏慰问进藏服役的大学生士兵。
学习新思想,沙场点兵赤子报国
山南市错那县,是西藏典型的边境高寒县,更是我国反分裂、反渗透、反蚕食斗争的最前沿,也是厦门大学入伍大学生、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杨铠铭奉献青春的所在地。慰问团一行从拉萨市驱车出发,行程上千公里,途径高山、悬崖、草甸、湖泊等多种高原地貌,克服海拔5000余米的严重高原反应,终于抵达位于错那县郊区的边防某部野战训练场。
“习主席说,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座谈中,杨铠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来阐释自己选择到最艰苦的边防团参军入伍的“初心”所在。杨铠铭于2016年考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于2017年9月参军入伍,分配至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边防某团服役,入伍近一年来,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连队文书,充分发挥大学生士兵的突出优势。
厦门大学慰问团与入伍大学生杨铠铭座谈
 
慰问团一行在部队野战训练场帐篷内就地开展慰问活动,夏侯建兵向部队首长赠送了学校纪念品,向入伍大学生杨铠铭赠送了慰问品。帐篷外,我军高原野战部队训练如火如荼,枪炮声隆隆尽显沙场荣光,帐篷内,军民融合、军校互动凸显厦门大学拥军爱军优良传统。
矢志新作为,坚守边防建功一流
结束在错那县的参访活动后,慰问团一行星夜启程,冒着接近零度的温度,再次跨越海拔5000余米的高原雪山,连续行程近10个小时,经历海拔近2000米的高低落差后,抵达位于山南市隆子县郊区的边团某团,慰问厦门大学入伍大学生苗新宇。
隆子县是我国西藏自治区紧邻邻国印度的边防县域,也是自1962年自卫反击战后,边境斗争最为复杂最为激烈的地域。我军边防某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驻扎此地,开展常态巡逻,日均徒步行军巡逻30余公里,长期以来在自卫反击战、日常维权、边疆稳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建功在雪域高原,展现母校‘双一流’建设的学子风采,是我无上的光荣。”厦门大学入伍大学生士兵、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5级本科生苗新宇如此说到。
厦门大学慰问团与入伍大学生苗新宇座谈
在边防某团营部,厦门大学人民武装部部长夏侯建兵和部队官兵亲切座谈,了解了部队的日常训练、对敌斗争历史以及新兵培养模式,对我校大学生士兵苗新宇提出了郑重希望:“在雪域高原奉献青春智慧,在祖国边疆展现一流风采。”
读懂新时代,民族团结扶贫攻坚
在行程中,厦门大学慰问团一行充分利用此次外出走访的机会,在我国西部边陲感受扶贫攻坚的突出成果。
在错那县边防某部营区所在地,藏族、汉族、门巴族多个民族长期以来和谐共生。虽然该地地势崎岖、路途较远,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道路交通、居民房屋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该地千百年以来不通公路、不通水电的历史,并且借助“仓央嘉措故里”、“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部”等历史文化遗址资源,着力开发高原特色旅游,有效地“致富于民”。“在我入伍的这几年中,亲眼见证了西藏的发展,也见证了家乡人民的幸福,这是党中央的政策使然。”边防部队藏族指战员旦增达瓦同志激动地对慰问团一行说。
厦门大学此次组织相关单位赴西藏慰问大学生士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拓展军民融合的领域和范围,积极推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部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有效举措。
据悉,厦门大学自2002年开始大学生征兵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从立德树人这一大格局出发,将大学生征兵工作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抓手,作为考核各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指标,通过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等多种途径,着力培养学生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家国情怀,着力塑造学生勇于担当、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进而为国家和部队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兵源。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