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一直到欧洲近代,思想家们对人性的理解形成了理性人性论、神学人性论、自然人性论等认识,同样,人性问题也是马克思研究的根本主题。在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人性概念的问题上,学界存在一些争论。马克思究竟对人性作出了怎样的理解与把握?笔者认为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以往人性论的革命性见解,主张人性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社会历史性,他对人性的理解蕴含着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一、马克思人性论的实践方法论原则
在理解人性的方法论原则和思维方式上,马克思实现了一次变革,确立了崭新的方法论原则和思维方式。纵观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性理论,思想家们提出了“自然人”“经济人”“理性人”等不同的观点与主张,其主要倾向是以人的理性能力把握人性。马克思人性理论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则是强调实践的优先性,主张从实践出发去看待人,从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活动出发去理解人性。实践作为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表现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对此,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方式突破了以往理解人性的物种观点、物种思维。物种观点、物种思维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绝对论、前定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则超越了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理解和把握人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征:
(一)非绝对论的历史的思维态度
绝对论的思维态度追求的是对人性的终极解释,认为人性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原理或永恒的原则,忽视人的多重多义性。理性人性论明确把理性视为人性的全部和唯一内涵,把人的非理性存在和表现视为非真实、非真理性的。马克思则主张以历史为解释原则,把人性视为历史的产物,反对把人性归结为某一超历史的单一特性,强调在人的存在形态的历史性变革中去把握人性。
(二)非前定论的生成论思维特征
前定论主张本质先于存在,事物在存在之前已经被本质预先规定好了,先验本质不仅不能被改变,甚至可以以理念或概念的形式独立于事物而存在。前定论认为人性是预先设定好的某种外部给定的、现成的东西。马克思则是以生成论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把握人性,认为人性是不断生成的,是内嵌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的。因此,理解和把握人性就不能从预设的本质出发,而是要根据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理解和把握人性。
(三)非二元论的辩证的思维方法
二元论是一种典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依据各自所标榜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性原则,形成了或神化或物化的人性理论,这二者实际上都是关于人性的某种抽象认识,没有形成关于人性的具体的、辩证的理解与把握。而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则没有陷入二元论的理论框架,而是在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具体地把握人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不是外在于人存在的,而是被人不断改造着的属人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二、人性的社会意蕴
在人性问题上,马克思没有把“孤立的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而是把“社会的人”作为分析单位,强调在社会关系、共同体的意义上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
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分工和交往关系。社会分工和交往关系是通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建立起来的,物质生产活动首先指向的是生产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正是通过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开始改变人对环境的从属和依赖关系,确立起人之为人的生存方式。人通过自己的社会性生产活动,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同时也把自己和其他物种区别开来。
马克思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自为性、创造性的澄明,同时,马克思又把劳动从西方思想传统中拯救了出来,将其作为关于人的本质特性来理解。在西方思想传统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认为,人应该过一种沉思的生活,理论是人最高级的活动,人真正应该从事的是理论活动、政治活动,而不是生产活动。马克思以劳动界定人性,超越了西方传统的理性人性论。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把对劳动的分析带入到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分析之中,引入了历史的视角,在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意义上阐明人性的历史生成性。
三、人性的历史生成性
对马克思而言,人性的真正内涵不是抽象的孤立个人,也不是抽象的“类”,而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自我成就并不断证明和实现人的生命本性。就此而言,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就不能把历史性排除在外。我们今天仍然处在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这一历史时代的特征集中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急剧增长,人类的物质力量变得空前强大,实现了对自然的强力支配。马克思肯定了人类在这一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成就,并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对世界的影响和改造。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使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这也迫使一切民族卷到资本主义文明中。迄今为止,欧洲所开启的现代社会模式仍然在世界文明格局中占据着主导性位置,其促进了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发生世界性交往。现代社会不仅表现在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自我生成与完善。
在现代社会,人通过劳动及其对产品的占有,不断获得自身的独立性,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人性的生成和丰富,是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实现的,体现着人对自己的生命活动的自由支配。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使人成了动物,丧失了人的机能和感觉,成为异化劳动。工人的劳动没有成为他们自己生命的表现,而是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相对立,最终导致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同他人相异化。劳动者异化的存在状态反映了私有财产的起源。私有财产并不只是物对人的支配,而是人对人的支配。私有财产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支配,财产权是对这一支配关系的合法化表达。马克思不同意“粗陋的共产主义”或“政治的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简单粗暴地憎恶,他也不认同财产就是人格的实现观点。
马克思认为财产非但不是人格的实现,反而是人格的否定,这一理解实际上也颠覆了黑格尔将财产和人格等同起来的观点。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将财产与自由、人格联系起来,视财产为人的自由在现象世界的外在表现,视其为自由意志的定在。在马克思看来,人要生成为人不可避免地要对象化,要肯定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但他又敏锐地意识到私有财产的消极性,主张在肯定私有财产积极性的前提下扬弃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就是对人的异化的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表征着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即把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分析,并不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批判,而是历史论意义上的批判,其蕴含着对资本主义最为深刻的批判。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达并不是一种概念上的分析、理论上的演绎,也不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控诉与憧憬,而是揭示了现代人的存在方式。为此,马克思不同意霍布斯、洛克、卢梭、斯密等关于人性的自然状态的设定,也批评康德等对人的自由意志的“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批评他们把人视为脱离历史现实的人,把人理解为与社会分离的人。马克思把对人性的认识引入历史之中,主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理解和把握人性。
基于这一理解,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手稿》中提出了人的三形态理论:人的第一种存在形态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即人对他人、群体的依赖性,是以“群体”为主体和本位的;人的第二种存在形态表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以“个体”为主体和本位的;人的第三种存在形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自由人联合体。就当前人类所处的历史阶段而言,人的生存状态正处于以个体为本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从群体存在转变为个体存在,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但人又被物所奴役和支配,人变得不完整和不完善。人必须经由自己生命活动的外化,在扬弃异化中走向类存在。
四、结语
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是不是止步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人性概念?从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来看,他并没有抛弃人性概念,早期关于人性的论说作为思想环节贯穿在他此后思想的逻辑进展之中。《1857—1858年经济手稿》中“人的三形态”理论以及《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这些思想都表达了马克思对人性理解的深化,渗透着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剖析,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拒斥和批判的是对人性的非社会、非历史的理解。马克思对人性的革命性理解和他思想的革命性转变实质上是同步的。就此而言,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性论的革命。马克思并不是从某种先在本质理解人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历史中实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研究”(14ZDA009)
(摘编自《学术交流》2018年第6期《马克思人性概念的社会历史意蕴》,中国社会科学网 颜兵/摘)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作者简介:张楠,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胡海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
姓名:张楠 胡海波 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