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是20世纪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方面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也给予现代社会一些重要的启示。萨特文学作品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剧,萨特的很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作也都以戏剧的形式流传至今,其创作的剧本很多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一、萨特的境遇剧及其形成
萨特是西方戏剧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深受法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萨特的戏剧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时刻显示着其作为哲学家的特质与风格,他认为“存在在前,本质在后”,人生于“荒诞”,然后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本质所在。在萨特的剧作中,存在代表“环境”“境遇”,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在这种预先设置的“环境”中遇到自己的危机的,或是消极,或是悲伤,或是抗争,或是萎靡,每个人物都会在个人意志的引导下作出相应选择,最终度过危机。
境遇剧是萨特戏剧的专属称谓,境遇也是萨特戏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境遇剧中的“境遇”与传统戏剧中的“情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接近的,但是又有一定的分别。传统戏剧通常会利用戏剧的“情境”来烘托戏剧的情节,并为人物的刻画进行陪衬。而境遇剧中的“境遇”只是给剧中人物提供一个环境,更多的是强调人物在这个环境中自己的选择和付诸的行动。萨特的境遇剧同法国传统戏剧,尤其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在叙事观念、叙事方法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按照境遇剧的内容来看,萨特的戏剧主要分成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写实性的哲理剧,以《死无葬身之地》为代表,其哲理性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描述。第二类是寓意性的哲理剧,如《苍蝇》《禁闭》等,其哲理思想是通过寓言和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境遇剧作为独立的因素与戏剧人物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叙事统一体,并一起表现萨特境遇剧的艺术特性。萨特的境遇剧具有排他性,剧中人物和境遇构成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剧中人物要么选择不断抗争,要么选择屈于禁锢而失去选择的自由。
萨特的境遇剧会淡化对戏剧的舞台布景要求,更多地强调戏剧的情节与环境对人物思想所造成的影响,他这种独创的境遇剧的方法,融合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一直影响着英美戏剧的创作和研究。
萨特的境遇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解释人物与环境对应的关系,而是给人物设定另一种环境,进而将人物在不同环境中作出的选择进行充分展现。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可以突出显现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且能够预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萨特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后天的生活环境逐渐发生改变的。一个人不应该自始至终都只有一面。所以对于戏剧中的人物而言,不是通过剧本来规定他是个怎样的人、有个怎样的结局,而是应该通过设置不同的境遇,让人物自由地发展下去,从而作出自己必须要作出的选择。
二、萨特境遇剧中存在主义哲学的表现
萨特不仅仅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西方现代舞台艺术的开拓者,他本人带有强烈的反叛气质,他的作品也充满反叛气息。萨特在自己的戏剧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压迫、法西斯主义、民族奴役等内容的反抗,他反对一切歧视行为和官方权威。他在戏剧中巧妙设计了诸多人物形象,对世界的荒诞以及社会的丑恶进行批判,同时将存在主义哲学的价值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萨特的戏剧中总带有哲学色彩,他的创作总是能明确地展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对抗关系,有时他的作品也能将文学与哲学融为一体,对现代人的自由选择进行描述。
萨特的每一部戏剧作品都在向世人解读着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总是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被抛入社会的洪流当中,不得不孤零零地面对着这个陌生而荒诞的世界。
萨特的戏剧环境具有视觉的冲击力,显现出人与现实的对立关系。这种境遇剧孕育着作家对于现实的思索,充满着哲理性的思辨。而萨特正是通过这种“境遇的禁锢”和“选择的自由”辩证地印证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是决定着人的行为和实践的原动力,这一点也契合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
1.极限境地与世界荒诞性
存在主义戏剧中的人物通常都带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在极限境地中找寻出口,当面对极限境地的时候,他们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萨特的独特戏剧形式-境遇剧里,这种极限境地就是“境遇”,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当中“世界荒诞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2.自由意志与主体性
萨特是一个迷恋主体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给予认识论的主体“绝对的自由”,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主体不仅面临着荒诞性的处境,也同样拥有自由追求的权利。因为萨特本身兼具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读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学思想,他将这些理论全部隐藏在自己的创作中,使得每部作品都令人回味无穷。
3.自由选择与责任观
萨特在后期戏剧创作中,突破了以往的主题,从“自由选择”逐渐向“责任意识”过渡,萨特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进程与主体的自由选择存在着矛盾和差异,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也是对主体性哲学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三、萨特境遇剧中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及意义
萨特的文学观带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他在文学理论中融入哲学思想,并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读者总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到哲学的味道。他发表的能深度阐释文学重要特性的理论都是前人很少触及的。他的哲学观和文学论,都围绕着“自由观”这一核心,从“绝对自由”到“相对自由”过渡,达到了更加理性的状态;他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总结为“他人即地狱”,暗示人不能打破已有的现实环境,人终将被环境所异化,进而寻求和谐的相处模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加入这些令人深思的哲学思想,在找准文学与时代的基本关系的同时对当时的正式格局以及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度探索。他提出的多个观点都对文学产生了积极作用,甚至也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萨特的戏剧特别是境遇剧当中,存在主义的内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了人类世界的荒诞的本质,二是揭示个体在荒诞的世界中有保持人格独立的自由。
1. 从“绝对自由”到“相对自由”的理性转变
文学观以“自由”为核心,萨特的哲学观亦如此。萨特认为人与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权利追求自由,并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获得自由。
萨特一生都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自由,他的自由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对应变化。二战前夕,萨特是一个“绝对自由论”者,他认为世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偶然,而人与环境是绝对对立的,“自由意志”便成为他理论视野的中心。但“绝对自由”过分地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相对夸张,它集中强调精神领域中的自由,忽视了客观世界中的自由,极端个人主义由此而生。
萨特认为人类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绝对自由”,这种自由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这种没有界限的自由,很容易让萨特的自由观陷入唯心主义当中。为修改这一理论,萨特设定了限制“自由选择”的因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从人文领域以及哲学领域提出“责任意识”,对“自由选择”进行约束;《什么是文学》则在结合“相对自由”理论与文学理论的前提下,创造出独特的文学视角。
2. 从“他人即地狱”折射出的世界和谐观
萨特将“人与他人关系”的哲理性思索融入到戏剧的叙述当中,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问题。为什么别人是地狱般的存在? 因为人们不能打破已有的环境,所以人被环境所异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萨特的境遇剧中人往往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人生境遇,但是这并没有给人一种绝望的感觉,而是传递出积极的、乐观的调子。萨特笔下绝望者无一不时刻忍受着来自外界的压迫,无一不与社会进行着失败的沟通,这就是最初存在主义者认为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但在萨特的作品中,又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人只要能活下去就不能放弃希望,只要能活着就有机会改变现状,给自己带来无限希望。萨特每一部戏剧都在挣脱现实的枷锁,努力寻找希望的出口,让读者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感受到光的温暖。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学术交流》201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贾伟/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