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现场 本网记者 薛刚/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薛刚)2018年11月18—19日,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的第13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重庆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当代世界变化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理论动态》、《求是学刊》、人民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等学术期刊与出版机构的编辑记者,共计150余人出席会议。
在开幕式上,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教授,重庆出版集团总编辑陈兴芜女士向大会表示祝贺并分别发表讲话。开幕式由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主持。
在大会专题发言环节,陈学明表示,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回顾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可以总结为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21世纪初至今这样三个阶段。它们表明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走过了一条由引介、研究到批判的发展之路。四十年的心路历程也表明,中国学界在消化吸收西方文化方面是成功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其中重要的外来文化资源之一。他进而强调,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研究。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分享了近期对列菲伏尔《空间的生产》(1974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可以把这一专著称为晚期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之作,正是在这本书中,列菲伏尔循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关系”问题开始了“社会空间”的研究,使空间问题成为晚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爆破点”。
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通过追溯西方实践哲学原初形态、嬗变和现代实践哲学的研究路向,厘清实践哲学理论分野与研究内涵,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是关于人类完整行为的理论,亦是“覆盖”了理论哲学(形而上学),成为西方哲学继近现代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之后,所发生的一次新的革命性转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表示,要实现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就应当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服从和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和现代化实践,实现两类研究的有机互动,实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话语范式的转变。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分为五场大会专题发言和四场分论坛,学者们围绕“实践哲学传统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关系”“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意义”“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