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忠: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路径思考

2019-01-21     来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作者: 马忠

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深刻的背景,不仅有助于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持和凝聚精神、在世界文明格局中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而且有利于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和需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发扬中华文化内在品格、立足中华文化思维方式。树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正确思路,关键是在“指导”下做到“坚守”,在继承中体现时代性,在保持民族性时具有世界性。
一、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大意义
文化与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同的“文化立场”影响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主要目的是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核心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基点,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时代演变和创新发展,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演变规律、发展方向,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第一,有助于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持和凝聚精神。民族的复兴不仅体现在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上足够强大。当前,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关键就是凝聚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重塑国人对文化的认同,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发挥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持、凝聚精神力量。
第二,有利于在世界文明格局中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工业文明使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的形势下,各国纷纷从文化中借力发力,日益将文化作为话语竞争的重要场域,提升文化话语权就成为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第三,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和需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极其广泛,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环境等多方面,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利于克服文化消费主义导致的文艺价值缺失、文艺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丰富内涵
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坚守”有“传承”、“发扬”和“立足”三层含义,具体指传承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发扬中华文化内在品格、立足中华文化思维方式。
第一,传承中华文化核心理念。中华文化核心理念主要指蕴含在中华文化中不同历史阶段,不断得到继承、发扬、充实、创新的基本精神。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必须倍加珍惜并传承好这一经过历史沉淀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一是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二是要传承好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三是要传承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
第二,发扬中华文化内在品格。塑造新时代文化气质,必须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品格,笔者认为最突出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包容宽厚的文化品格。二是民族延续的文化品格。
第三,立足中华文化思维方式。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这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反映出不同国家或个体间行为活动、话语表达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其实质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不可避免遇到如何进行文化比较、选择、借鉴的问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立足自身文化思维方式,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正确思路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要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思路。
第一,要在“指导”下做到“坚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必须要有体现新的时代要求的思想引领。“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坚守”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着力点。讲“指导”,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的引领。讲“坚守”,是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既传承历史,又牵系未来。在“指导”下做到“坚守”,就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要有利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使在中国经典的研究和阐述中能注入马克思主义的新元素。”
第二,要在继承中体现时代性。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在继承中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立足实际,以一种开放的大文化观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在结合时代精神进行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防止尊古非今和盲目自大。从根本上讲,在继承中体现时代性,关键是处理好坚守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创新则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第三,要在保持民族性时具有世界性。“坚守”不是封闭,而是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起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将使双方都能获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利于防止异质文化同化本民族文化;保持开放心态,有利于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
在保持民族性时具有世界性,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更要防止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醒人们重视和回归中华传统文化,但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加甄别、盲目“坚守”,只能使当代文化“回到老祖宗走过的道路上去”,发生历史倒退。
当然,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民族性就易丧失自我特色;没有世界性则会陷入封闭单一,缺乏发展动力。因此,只有在“坚守”中保持“开放”,才能塑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新时代中华文化气质。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阮益嫘/摘)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