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12月29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召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作学术致辞。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贾维山部长致欢迎词。
上海市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何怀远分别作以“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历史思维”为题的主旨发言。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科研学术处处长项修阳主持开幕式。原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法工委委员、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编辑周锦尉作会议总结。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锡喜,《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研究员,《社会科学》杂志社长、总编胡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赵耀辉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姜延军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古琳晖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韩刚教授先后以“社会基本矛盾学说: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辨证思维——兼论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改革的资源、动力和前景”、“推动经济全球化转型的中国方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引向深入”、“改革开放与理论自觉”、“改革开放40年演进逻辑的双重意蕴”、“‘四个自信’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等为题作专题发言,就深刻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议。
来自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社会科学》、《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深入认识新时代改革开放
徐炯指出,我们要不断深化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就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真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把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要通过学习研究,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论和深厚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论和深厚实践推动和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论和深厚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要开展全面研究、贯通研究、深入研究,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要以创新创造精神服务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以改革开放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更好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
贾维山认为,本次研讨会从理论上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解读,目的就是希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同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贯通起来,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讲话中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新举措,进一步深化对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把新时代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的认识;就是希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同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贯通起来,通过研讨交流不断增加学习研究宣传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感情温度,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希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贯通起来,在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取得新进展,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上取得新进展,在以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上实现新发展,不断彰显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的时代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彰显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
王国平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式可以主要表述为体现“三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最基本的结合方式。其根本遵循是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一切路径和方式的选择都必须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选择和必然结果。一定意义上看,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相结合,如马克思主义指导制度优势的存续,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制度机制体系的充分运用,计划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公有与私有等优势叠加的运行管理体制的探索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历史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支撑。一方面中国历史优秀文化具有一些特质,持续对外来优秀文化不仅不排斥,而且促进其在融合中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中华历史文化孕育的优秀人才具有包容、开放性,善于捕捉历史机遇,促进中外文化融合。
何怀远认为,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坚持历史思维尤为重要。我们要追问“中国共产党从哪来,要到哪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党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对我们党的宗旨、理想信念的历史性的追问,始终应该成为指导我们党应对新的挑战问题坚守的立足点。我们要追问“中华民族从哪来,要到哪去”:一个执政党要始终记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梦想,这是近代中国的追求,我们有这个历史思维,也应该牢记这一点。我们要追问“我们的社会主义从哪来,要到哪去”:着眼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的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追问“我们这支军队到底从哪来,要到哪去”:我们一定要从历史上思考,我们党建立这支军队到底干什么,我们军队和党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使我们军队始终自觉地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下。
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陈锡喜表示,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邓小平改革思想40年实践,就是对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建设和发展。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以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理论根据,及时地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体系的运动变化当中把握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两个矛盾、各种社会矛盾等五个矛盾之间的关系。要适应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来启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曹泳鑫认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辨证思维,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政治保障。改革要辩证思维,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辩证看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胡键表示,对改革收益的预期是我们改革能够顺利推进最重要的动力。改革开放40年,整个国家和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了整体性的收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形成、不断完善。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必将更加成熟和定型,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王公龙认为,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根据改革开放宝贵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反映了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批判性反思,也反映了一种道德理想,同时又反映了一种对建构性的世界秩序追求,对当今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进行新的反思和重新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转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赵耀辉表示,近年来部队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取得了明显实效。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学懂弄通原著、把握思想体系、突出学习重点;要在深度解释阐释上下功夫,对习近平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要及时做出研究性解释,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要在深入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善于结合本单位实际,结合年度工作筹划,制定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确立武装头脑的科学标准,明确推动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姜延军认为,改革开放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源于理论自觉,当代中国更加需要理论自觉。理论自觉永远在路上,理论自觉是有层次性的,它实质上是社会主体的理论自觉,更是社会主体实践活动的理论自觉。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活动需要有人文高度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满足于一般的理论研究,也不能满足于过去实践的成功,要重视不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好社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平衡。
古琳晖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们必须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去进行新的物质力量积累,解决新的社会矛盾。我们共产党所说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把它放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当中看,应该还加上,为人类谋解放、为世界谋大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我们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接起来,奔着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不断向前走。
韩刚认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个信仰、信念、信心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集中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为我们中国带来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综合国力的巨大提高,这是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物质世界的改变,我们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精神世界上最大的改变就是形成了“四个自信”。改革开放催生的“四个自信”的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自信什么、为什么要自信、为什么能自信的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学认识。“四个自信”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实际上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结果和原因。改革开放空前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标志着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达到了新的高度。
周锦尉表示,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分析开放,是我们国家开放理论的创制性见解。中国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既是我们整个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民族命运的关键。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氛围当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中国成为世界的关注点和资源配置的集聚点,在制造业和在整个世界市场方面均有贡献。
与会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郑重宣示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
作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的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国家和上海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及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同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贯通起来,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讲话中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新举措,进一步深化对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把新时代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的认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同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贯通起来,通过研讨交流不断增加学习研究宣传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感情温度,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贯通起来,在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取得新进展,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上取得新进展,在以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上实现新发展,不断彰显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的时代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彰显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
作者简介
姓名:查建国 仝薇 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