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道德冷漠消解个体道德认知能力

2019-02-1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万时乐

“道德冷漠”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特定道德行为的一种冷漠、无情的心理感受。具体来看,这种冷漠、无情的行为是在具体道德境遇下,面对他者的道德需要而发生的。这一理解包括如下解释:首先,“道德冷漠”这一现象已然成为了客观事实,已经发生,构成了事实判断;其次,这一事实对宽泛的他者带来了冷漠、漠不关心的心理感受,从这一意义上说,构成了价值判断。“道德冷漠”本质上是对向善的放弃,或者说是对善的背离,虽然它不是直接为恶,但已经屏蔽了通往善的通道,有可能滑向恶。“道德冷漠”的行为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群体或组织、社会。作为一种行为,“道德冷漠”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钝化、道德移情的阻隔、道德判断与选择的悬置、道德行为的不作为。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是社会的毒瘤,如不扭转,会成为影响社会道德的病灶,蔓延为社会问题。它从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信仰等方面,深度影响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能力。“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非道德行为,是对亲社会行为的背离。
20世纪60年代,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报告中,提出了“平庸的恶”这一反映道德冷漠本质的概念。阿伦特指出,艾希曼的行为是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恶,这种恶的特征就是不思考,既不思考人,也不思考社会,默认并实践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作恶者在整个过程中缺失了对制度合法性、伦理性的拷问,也悬置了个人的道德判断。这种平庸的恶体现了行为的兽性与当事者行为动机的肤浅之间的巨大反差。它不是指艾希曼作为帮凶的行为是平庸的,更不是指纳粹对犹太人和其他人种的灭绝是平庸的。要言之,它不是指行为或隐藏在行为之后的原则是平庸的,而是指作恶者自身心灵和性格的一种特殊属性。这种恶的动机是很平常的人性的弱点,邪恶因动机的肤浅而平庸。
当一个社会道德冷漠形成气候以后,它影响的不仅是道德冷漠者本身,而且对全社会置身其中的个体都带来影响。首先它消解的是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其中包括个体对道德责任的认识、个体对道德交往关系的把握以及个体的道德敏感度。个体对道德意识的认知,是建立在自主的、能动性的基础之上的,它以个体道德经验为基础,是知、情、意融合作用的结果。道德冷漠泛化给个体带来的是消极的情感体验,它遮蔽的是个体对善的领悟与把握和对恶的反应;同样也会导致对“荣”与“辱”的倒置,使个体耻感意识缺乏。
道德冷漠会导致人们对道德责任的漠视与弃置。人们浸润在道德冷漠的氛围下,会相互感染,有可能形成“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加上从众行为引起的道德责任的弥散,使道德责任旁落。道德冷漠还会引起对他者的忽视与漠视,扭曲人—我关系。由于责任的缺失,个体会把他者物化、对象化,使我—你关系,异化为我—他关系或我—它关系。这样在遭遇特定的道德情境时,道德冷漠会导致个体理性的狡计,使道德行为淹没在原子式的个人的利益计较中。
道德冷漠对个体道德情感的消解,主要表现为对个体道德移情与道德同情能力的影响,使个体道德情感钝化,缺失道德敏感性。道德同情是以道德移情为基础的。在道德冷漠的氛围下,个体不再换位思考,只顾自我的利害得失。因此,人与人之间就不再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国传统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基督教伦理所倡导的“爱邻如爱己”都表征了一种移情或同情的心理反应。缺失了移情,道德同情就会遭遇阻隔或抑制,道德感也因此受到弱化,道德敏感度就此钝化。“道德敏感是一种道德感知、感悟、反应能力,是从人文社会现象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道德问题的能力,是对人文、社会现象进行道德考量的能力”。一个道德冷漠的人是不会带着道德的问题意识来思考的,他们要么悬置思考,要么缺失了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能力。
道德冷漠由于对道德判断的悬置而消解个体道德判断能力。一个道德冷漠的人不是没有道德判断的能力,往往是有意悬置道德判断,对面临的特定道德境遇“存而不论”。对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来说,对有的境遇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判断,如所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当然,如果个体面临道德两难情境,那么作出理性的判断需要智慧,而且“道德判断最终是情感的判断”(皮亚杰语)。而道德冷漠是弃置道德判断,拒斥对“善”和“恶”的判断,也就不会产生道德的行为,因此,就会造成恶的蔓延。
道德冷漠以道德不作为的方式消解了个体的道德践行能力。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表征了它的实践理性。道德不作为,即个体能够履行而拒不履行道德义务。道德不作为表征了个体拒斥自我完善,偏离崇高,甘愿卑下。纵然有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而缺失道德行动,也不会带来善的最大化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恐怕不是孤证,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而充当“道德看客”的人不在少数。
道德冷漠通过对道德氛围的瓦解来消解个体道德能力。道德冷漠弥散后,会形成一定的冷漠氛围,尤其是随着冷漠者的增加,造成道德责任的心理弥散。生活中的道德看客或道德旁观者之所以存在,而且有时还会越来越多,这与道德氛围、社会正气直接相关。当个体道德冷漠发生时,道德旁观者开始从众,随着看客的增加,其心理责任越来越小。冷漠的道德氛围消解了个体道德培育的土壤,不利于个体形成健全的人格,只会使个体道德人格扭曲,道德冷漠者在内心深处是了解自己的非道德行为的,往往找许多肤浅的理由来回避责任,躲避崇高。而冷漠带来的恶与肤浅的理由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由此可能形成个体扭曲的、卑下的人格。道德人格的扭曲,意味着消解了个体道德自我的构建。
道德冷漠销蚀了人们的道德信仰能力。康德的道德律令启示我们,道德是崇高的、纯洁的,它排除了一切“爱好”,以及基于理性的算计。道德冷漠者基于制度、利益等的考量,消解了个体的道德自由,阻隔了人们对超越的追求。
(本文系教育部2014年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个体道德能力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研究”(14YJA710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