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培养时代新人”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9-03-29     来源: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未知

2019年3月16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培养时代新人”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 30 楼的思源报告厅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郑州大学、东华大学、海南大学、黑河学院、忻州学院等高校的诸多学者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研讨会的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承功院长与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沙军主任为会议致辞。刘承功院长首先对参加研讨会的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代肩负的重大使命,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沙军主任对莅临的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介绍了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成果。
本次研讨会由四大专题构成,其中第三专题由两个平行专题组成。
第一专题是主旨发言,主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前沿思考,由《思想理论教育》的常务副主编曹宁华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教指委委员王树荫教授首先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模式探析”这一主题发表见解。王教授围绕教育模式,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增强针对性,要做到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解决本硕博衔接的问题。其次是体现时代性,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变与不变,合理使用新媒体技术,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充实到教育内容当中去。然后是遵循规律性,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需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关于教书育人规律,需要发挥师德、师风的引领作用;关于学生成长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的传授之中;最后是赋予创新性,要科学地使用教学手段、实现分众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建立学生宣讲团等。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教指委委员佘双好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关于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思考”。十九大后,习总书记多次谈到“时代新人”,佘教授认为时代新人的培养是党的中心工作的一个大的战略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要把握时代新人基本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不缺知识,不缺素质,他缺的就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他灌输的宏观的视野,开阔的情怀。第二,要从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来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主渠道、在时代新人的培养过程中处于引领的位置、为时代新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奠定科学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战略性的指导地位。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如何发挥作用。它不仅要避免形式化、表面化,还要在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后现代主义的爱国情操、培养奋斗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吉林大学宣传部长、教育部教指委委员韩喜平教授对“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这一主题发表见解。首先,韩教授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不强,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脱节问题。第二,很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行动是虚设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第三,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联系不够紧密。第四,许多高校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对立起来理解,将课堂教学视为理论教学,将实践活动视为实践教学。其次,他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大家对于实践的内涵本质理解上不全面,实践主要是人和世界的存在方式;二是关于实践教学的文件就没有制定清楚;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导向不够突出。最后,韩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认可理解实践内涵,体现实践教学的本质跟目标、夯实理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反思并完善理论。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教指委委员高国希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实践”。首先,高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培养学生的学识,它不仅包括求学、探索的过程,还涵括了德行、信仰、理想信念等方面内容。其次,他介绍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多种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了挑战;二是90后,00后的学生追求个性化,不太愿意接受统一的思想。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面临着挑战,当今是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灌输论受到质疑。再次,高教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但首先得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清楚认识。这就要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即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也就是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启迪他们的心灵,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然后,高教授对“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现实脱节”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认为老师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并引领他们。最后,高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为学生解疑释惑,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和期待等方面所做的教学探索,即通过“慕课”的形式去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与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专题的主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由《红旗文稿》的编辑狄英娜教授来主持。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分教指委主任委员肖巍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立德树人’四议”。肖教授的发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例如物质诱惑、网络传播对中国思想的冲突、国际范围内的全球化以及逆袭、市场化。第二是要确立文化自信,中国对世界的文化影响仍然有短板,这个短板就是文化建设,这涉及到了价值观的问题,它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底牌。第三是要坚持建设性,对新时代来说,怎么胸怀大局部,把握大事,着眼大事,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崇高的使命。第四是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立德树人,这就需要建立社会主义主旋律、要包容,实现最大公约数、要中道,循循善诱、要创新,着力于教学与实践的推陈出新。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李兵教授对“思政课教学重在以理服人”这一题目发表自己的见解。李教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在于坚持内容为王,引导教师在以理服人,避免形式化。接下来,他谈了三点思考。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丢掉理论两个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质上就是理论课,如果丢掉了理论这两个字,也就丢掉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第二,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理性。这可以通过文献的积累、思想的积累、理论修养的提高、生活的积累来实现。第三,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以理服人。首先要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来讲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回答问题。其次,用对象融入的方式讲理。一是切中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二是把学生引入到超越他们日常经验当中。最后,把“我”代入到这个课堂教学当中,以有我的方式进行思考。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吕红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教育的叙述逻辑与路径”。刘教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做到润物细无声,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故事叙事的时候需要技巧。它需要按照一定的理论和章法来以逻辑的方式展开,但是呈现的载体应该是多元。接下来,她介绍了四川大学在实践中所做的故事建构。第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学校故事、讲好专业故事。第二,注重叙事原则和内在进度。在讲原则时,要有事实,有理论,有棱有角,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把它呈现出来;在内在进程中,不仅要重视内容的呈现,还要采用合适的理论。第三,无论是教学体系、价值体系还是目标体系,都得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推进。
此外,其他学者也在这一专题中做了丰富的论述。例如: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王宏波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雯姝教授,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徐蓉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教指委委员纪亚光教授,《原理》教材编写组专家、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建霞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习胜教授就各自的题目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第三专题分为两个平行专题,在不同的会议室同时进行。平行专题一的主题“新媒体、新条件下的思政课教学”,召集人是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丽萍教授与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世虎教授。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云阁教授就“思政课线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这一题目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到底适不适合教学、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进行网络教学,它的有效性究竟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下一步空间在哪里。对于第一个问题,张教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适合网络教学,这是由当前的信息技术可以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思想中政治理论课的强共享性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取得的好效果决定的。对于第二个问题,要解决思想中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紧抓管理过程和加大推广力度。对于第三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张教授没有做出回答。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奇峰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建构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提高理论课解疑释惑实效性”。张奇峰副教授首先介绍和总结了复旦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基础课的教学与推广情况。接下来,他谈到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的最初想法,即希望能够建成一个多层次的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备课共同体,通过更加立体的方式来让学生受益。之后,张奇峰副教授介绍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的特色,并就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它是混合式教学,包括了线上学习、见面课与讨论课三个部分。线上学习就是学生通过浏览相关视频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理解;见面课就是邀请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的名家,通过讲授和互动的方式,通过视频直播、视频互动的方式跟其他学校的师生进行交流,每学期有两次。讨论课就是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以锻炼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每学期有三次。为了减少老师的负担,学院还给每一门课程配备了一名助教。
在这个专题中,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翟洪峰副教授、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世甫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光寿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书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鹏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鸣歧教授与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金明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宇宏教授等学者也纷纷上台发表看法。
平行专题二的主题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思考探索”,召集人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院长吴文新教授与忻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引兰教授。
上海大学社科学部陶倩副主任对“时代新人视域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思考”这一题目发表了见解。陶教授所要发言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分别是理想信念的分析、四信与三信的变化梳理和教育思考。关于理想信念的分析,她先从“时代新人”切入分析,然后提及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的理想和最高层次的信念的统一,之后再阐述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内容。关于四信与三信的变化梳理,陶倩教授先介绍江总书记的“四信”与习总书记“三信”的内容,紧接着就介绍它们的区别——信仰稳定的表述和变化的表述、关于信念表述的变化与信心表述的变化。关于教育思考,她谈到了信任问题与信任重建的路径,从社会信任开始到居住的小区共同体,然后到政府信任,最后才到政党信任。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课堂管理精细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首先,李教授说明了课堂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的现实与学生普遍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决定的。其次,她提出了该如何进行精细化课堂管理。第一,以课堂学习手册作为抓手。第二,建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小组利益共同体。第三,建立了一卷多样的考试试卷,确保考试成绩的公平客观。最后,李教授还谈论一些感悟,学生怎么样对待思想中政治理论课,关键在老师,老师严格,学生就认真;老师不严格,学生就不会认真,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老师本身的水平。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向东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玉良教授、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秋教授、济南大学泉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姚向阳教授、上海海关学院杨寄荣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学勇教授、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书记蔺海鲲教授、海军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王芳副主任与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海清教授在这一专题中进行了踊跃发言。
第四专题的主题是“现状、视野与实践”,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陈娟副编审主持。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张有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试论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若干问题”。张教授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论这个话题,第一是实践教学的目标与重要意义。实践教学有两个目标,一是认同教育,二是能力教育,张教授更加重视第二个目标。第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形式化,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二是泛化,这是缺乏监督造成的。第三,实践教学的规律性探索。以科学性为例,该如何处理好实践与教学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其他专业课实践之间的关系等。第四,介绍厦门大学的实践教学做法,实行的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网络教学、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教授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效的现状分析”这一题目发表见解。许教授对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调研,并得到了一些结论。第一,绝大部分学生认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它的价值体现在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第二,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并不深,因此有必要对课程本身做一个整体的介绍。第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了解的受访者有80%以上,并认为这一思想的“三进”工作非常可行,而且是必要的。第四,近代史纲、形势与政策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另外两门理论课的吸引力较弱。第五,很多学生表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必修课,他们是不会主动去选的。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群体中犬儒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思想矛盾”。首先,金教授回应了之前王教授所提出的问题,认为教师面对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应该当鸵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她介绍了犬儒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内涵以及在当今时代的表现。接下来,金教授认为学生当中出现这两种主义的交织,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时代的特征——全球化、信息化,追求物质;二是学生自制力差;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停留灌输的方式上;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协同行动。最后,她提出了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作为引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这一专题中,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代波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丽双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丽敏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明芝教授、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金元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伯海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晓艳教授、上海财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光锋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胡涵锦教授也先后进行了发言。
研讨会的闭幕式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教授进行大会总结。董教授主要从二个方面来对大会进行总结,一是会议的特点,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展望和启示。关于第一点,董教授认为这次大会具有这些特点:论题的前沿性、内容的广泛性、视野的开阔性与思想的丰富性。关于第二点,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在教学的模式和手段上,趋向于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的融合;第二,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估上有一个趋势,取向,目的性与实效性的统一;第三,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有一个趋势,趋向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最后对于展望未来,是想政治理论课最想突出强调的归结起来两点: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非常有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神圣的,但又是非常有难度的事业。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需要很多相关的因素来支撑。
最后,高国希教授向参加会议的学者与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表示感谢,研讨会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