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课题——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并从理想信念、科学真理、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五个层面正式提出了新时代“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战略对策。
一、坚定理想信念,撑起人民的精神脊梁
第一,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架构人民的精神支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自觉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写进党章,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实际行动引领中国人民树立、坚定和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捍卫人民的精神信仰。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最宝贵、最正确和最可靠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纵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信仰,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和人民不断理解、领悟、内化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逻辑过程,其逻辑起点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党和人民的精神追求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根本转变。
第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载人民的精神寄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团结中国人民全过程参与,更需要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困难同在,更加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强大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更加强大的精神支撑,更加需要党和人民的精神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奋斗实践之中。
二、弘扬核心价值,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的精神追求。关键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持之以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烙印在人民的精神世界并成为人民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
第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就人民的精神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深度和广度都获得大幅度提高和拓展,这必然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因而,新时代更加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就人民的精神品格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品质,最大限度实现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方面的广泛共识。
第三,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养成人民的精神话语。精神话语主要是指人民表达精神、传播精神、弘扬精神的言说方式,精神话语是人民精神交流和共享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是构建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桥梁和介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直接构成新时代引领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精神追求的话语体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更是做人做事精神境界的呈现和描述,这必然会对人民产生精神共鸣和引领作用。
三、构筑中国精神,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第一,以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人民的精神向心力。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伊始,不仅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传承和提升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共享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全面增强了党和人民的精神向心力。
第二,以伟大时代精神增强人民的精神创造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第三,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宝贵精神增强人民的精神凝聚力。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以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以小岗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精神,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它们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举措,是新时代不断增强党和人民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基础。
四、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的精神需求
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人民的精神需求。只有具备文化底蕴的精神,才能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内在蕴含新时代党和人民奋斗前进更持久、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新时代随着人民综合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和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强大,中国共产党人应当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全面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为新时代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强大、更加持久的精神力量。
第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人民的精神世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人民的精神世界,关键要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保障全社会精神世界的纯洁性和统一性,净化全社会精神文化生态,保障人民的精神世界外部和内部的实践统一,推进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
五、打造文艺精品,丰富人民的精神食粮
第一,以弘扬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增强人民的精神归属感。新时代党、国家和文艺界必须坚决捍卫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伟大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文艺作品的主流地位,坚决反对任何人打着所谓“艺术”的旗号诋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消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第二,以高雅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增强人民的精神幸福感。新时代文艺界一定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生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高雅的、接地气的文艺作品,提升人民的精神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以承载新思想的文艺作品增强人民的精神责任感。党的主流媒体和文艺界需要加大力度制作宣传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新使命、新期待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是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新时代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定理想信念和撑起精神脊梁是核心战略,弘扬核心价值和引领精神生活、构筑中国精神和增强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建设和提升精神需求是根本战略,打造文艺精品和丰富精神食粮是落脚点,这五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一体和互相支撑,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抉择,这既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客观要求,更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