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把资本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历史”的“总体性”形成,看作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是“世界历史进程”,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是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将之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阶级关系的重心从资产阶级和阶级斗争转向世界人民和阶级共生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最终目标实现和阶级关系的形成,都离不开资产阶级与阶级斗争。一方面,它的最终目标虽然是为了实现“工人没有祖国”,从而解放无产阶级,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重要前提,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为必要手段,它的变化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以分工为中心点,将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时期看作划分标准,用它的三个时期来划分世界历史的三个时期。”因此,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思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主体阶级虽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它所围绕的阶级关系也是两大阶级间的斗争,但是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成长与壮大与资产阶级的变化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从逻辑上讲,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阐述的阶级关系是以资产阶级为主角,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不平衡关系为焦点展开分析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阶级力量和当代发展方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主要阶级力量的角度看,实践主体从两个阶级到世界人民。但这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消失,恰恰相反,资产阶级依然存在,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资产阶级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主要的阶级力量已经是无产阶级了,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体力量的划分从阶级标准转换到了地域标准。相应地,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实践所围绕的阶级关系的着眼点也由资产阶级转向了世界人民。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由于当前国际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依靠一个国家或者某种单一的阶级力量来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依靠的是各个阶级间包容性的和平发展,依靠的是不同阶级的世界人民面对新形势时的战略思维和所做出的及时行动。
主导中心从西方国家变为一切愿意加入“共同体”的国家
在早期,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将西方看作世界历史的起点,世界历史是由西方国家逐渐向全球扩展的一个过程。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社会才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的基础。直至晚年,马克思才将对历史的研究目光转向东方社会。马克思承认东方社会可能率先开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并且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观念和行动层面上,都主张把一切愿意加入“共同体”的国家作为主导力量。在观念上,它继承了“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的“天下观”,倡导全世界各国是平等的。在行动上,它不再过度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而是号召各国携手一致解决国际难题,引领世界向着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前进。世界主导中心不是西方,也不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起者、倡导者的中国,而是全世界一切愿意加入“共同体”的国家。
发展前景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样是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发展前景层面的阐述却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提出的阶段性策略,它将历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作为实现全人类共同理想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却是由经过了四十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所提出的思想,它是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阶段性策略中的一个阶段。因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着眼的发展前景是全人类共同理想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非中国发展阶段性策略中的一个局部性举措。
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发展前景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在政治上,“无产阶级和它的事业,即共产主义,这二者都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层面上才有存在的可能。”这就决定了只有某一个阶级的世界性联合和统治,才能实现政治层面的世界历史化,从而最终实现世界历史的全方位扩展。文化总是紧密伴随着经济,“思想文化伴随着商品的输出、流通和交换,物质生产和消费在世界市场中成为世界性的,精神生产和消费也是如此。”随着政治方面世界历史的实现,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世界历史也相应地逐步实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的发展前景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维度上全方位拓展。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政治或者经济等单一角度的命运共同体,而是主动与世界新形势相适应的内涵、范围覆盖更为广泛的共同体。
最后,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资本主义阶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即使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也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即要以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与控制世界市场的西方同时存在为必要条件。无产阶级的存在是与资产阶级的存在相对立的,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是在与资产阶级日益激烈的斗争中实现的。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虽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现阶段的实践,但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是在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存在与实践本身就是对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的证实,是对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传统思想的历史性突破。
综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有效解决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面临着的时代困境,把世界历史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从“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高度构建了应对当今时代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新型全球文明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跨国阶级理论研究”(14XKS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