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延安学习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意义

2019-07-1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韩琳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一场深入持久的干部学习运动。这场学习运动从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开展学习竞赛号召开始,到1942年2月掀起全党普遍整风后转入整风学习为止。这是一场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在职干部学习运动,对提高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和大众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延安学习运动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纠正教条主义学风,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化。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严厉批评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强调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提出了改造学习的建议,特别是提出干部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为学习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这种理论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书本上各项原则的死记与背诵”,指出要教育干部区别马列主义的字句与马列主义的实质,领会这种实质并学会善于应用其实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1942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提出一系列改革干部学习的措施。通过这些努力,不仅纠正了教条主义歪风,大大提高了干部学习教育的质量,而且使广大干部更加端正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能够更为科学地坚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延安学习运动开启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在学习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在拉开了学习运动之帷幕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这无疑为学习运动指明了“中国化”的方向。1939年5月20日,在干部学习动员大会上,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李维汉在报告中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要做到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就首先要深刻地研究马列主义;在研究的时候,注意学习它的内容和意思,学习它的立场和方法”。这可以看作继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再次强调学习运动的“中国化”方向。之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再次指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正是在这种“中国化”方向的指引下,在学习运动的中后期,逐步实现了从注重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到更加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学习材料上,从最初以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主,转变为以学习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的著作、中共历史文件等为主。这种转变极大地推动了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信仰的中国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延安学习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主体实现了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的转型,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化。延安学习运动之所以称为“运动”,就在于它不是少数人的读书学习,而是由所有在职干部参加的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活动。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就是要运用体育竞赛的形式,实行比学赶帮,把原来书斋里个人的读书学习,办成一个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在随后的延安学习动员大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在职干部教育的学习运动,是包括党、政、军、民、学的,民众团体中的工作干部和学校里的工作干部都在内”,号召所有干部都来参加学习,都来上这个“无期大学”,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正是在毛泽东这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指导下,延安学习运动之规模可谓宏大。在这次学习运动中,包括陕甘宁边区在内的各抗日根据地所有的机关、学校、团体等,从干事、科员、班长以上的基层干部直到中央一级领导干部,几乎全都参加了学习。这场学习运动,对于文化理论水平较低的干部来说,确实是一次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教育,具有马克思主义普及化的重要作用。延安学习运动的大众化指导思想、群众性的规模和启蒙性的教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信仰的大众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研究”(14BKS08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