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发掘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涵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019年“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9-11-04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陈联俊 宁晓茵

2019年10月25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在暨南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和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中心协办。来自教育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40余家单位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论坛聚焦“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自信”主题展开学术研讨,对于新时代发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内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双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深远现实意义,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路逻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转向”三大层面进行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东方大国发展的历史新纪元,开启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征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而且深刻改变了中国。回顾新中国70年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既不能照抄照搬现成的理论或模式,也不能教条式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70年实践探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家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保持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让新时代的中国昂首阔步继续前进。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建宁教授从实践维度和文化维度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关系。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也是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之路,富有独创性、综合性和先进性。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道路依旧艰险复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中国道路中得以可能也要得以作用,必须坚持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推进“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营造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的“美美与共”局面。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刘琼莲教授着眼于新中国70年文化治理变迁的四重逻辑,指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源头、最根本的治理领域,在由文化自省自觉到文化自信,由文化交流交锋到文化交融的变迁中,文化治理必须始终遵循四重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塑造历史主体的文化发展逻辑;强调创新创业创造,呈现文化生命力的市场逻辑;以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文化的认同逻辑。四川农业大学王继翔教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视角切入,依据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成就分析“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什么”“失去公有制,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靠什么”“推进私有化,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等问题,最后解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是什么”,深刻阐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性。
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关键。党始终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和党不断实现自我革命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开拓创新的保障。中国人民大学汪亭友教授以“伟大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为题,首先阐明唯物史观所包含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的两种革命思想,指出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伟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开放能够在中国展现出革命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等层面具有根本性差异,论证中国共产党能够自我革命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存在的理想信念空场问题,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弘扬革命精神,科学理解、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华南理工大学祝全永副教授提出内生型的硬性体系结构建设和外生型的软性文化建设共同构建新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论断。文化治理坚持政治原则、政治路线和政治价值内核,与政治建设形成高度依存性。那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引领革命文化建设?应当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党的政治建设是革命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是新时代革命文化建设的主线;坚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革命文化建设夯实精神基础。
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证明,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路径。教育部社科中心综合信息研究处王晓宁处长从马克思主义让中国重拾传统文化、指导中国形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复兴中国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复兴之关系,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文化话语体系建构上下功夫,用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山东师范大学史家亮教授阐述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诉求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观、价值观引领,抵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同时开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新时代构建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步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袁友军教授针对当前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迷茫问题,提出应当正视体制内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践履的差异。对于体制外的人民群众而言,通过依托践行仪式化、日常信仰化和技术辅助手段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李琳副教授认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遵循“从理论教育向文化传播与共创”“从距离感形式向生活化无缝环境”“从弱国谦卑向大国自信”“从自黑批判向引领创新”四个转向,用全新的心态启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传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路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从而深刻阐明和科学解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课题,因此,必须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路逻辑,领悟好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战略意涵。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才能实现文化超越。
山东大学周向军教授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重点建设作为观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遵照时空维度总体论述、逻辑概括文化体系理论内容,结合现实维度阐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概括出“总论篇”、“历史篇”、“理论篇”、“应用篇”等。通过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体系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哲学基础和内在逻辑,积极聚合中华文化力量和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从而构建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为题,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价值与世界意义。从文化哲学角度解读,“初心使命”汲取了价值理性、易经、唯物史观三大哲学智慧,象征着理性的光芒、实践的灯塔、人类的精神家园,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石。
中山大学林进平教授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非凭空而来,如传统文化主张人道而非物道的思想与社会主义的相通性,1905年、1912年、1924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都可以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渊源。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深圳大学傅鹤鸣教授从知识论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艰巨性。虽然文化知识的不确定性使文化理论、文化实践无法统一,但不确定的文化知识能够获得与确定的科学知识同样的知识合法性,其本体论依据就在于文化知识关乎人的实践活动,文化属于实践范畴而非理论范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在没有确定性文化知识的指导下、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正在生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要求人们努力去求得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最大可能的确定性结果,这是一个艰巨的使命。暨南大学史军教授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维度阐述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他总结道,文明是硬实力,可以推动现代化,文化是软实力,可以抵挡西方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兴衰更替证明文明会消亡,但文化会流传甚至复活文明。文明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具有世界价值,承载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作用。
实现文化平衡充分发展,必然要赋予文化发展时代内涵,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河北师范大学李素霞教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义”展开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重要论述拓展了理论视野,深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联系;坚持了科学思维,确立新时代文化发展新战略;更新了发展理念,运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文化发展。南方医科大学王文兵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应当反思和理解其文化来源和基础,阐明其文化内容和特性,确立其文化谱系和认同,从而把握超越“西化”“儒化”“俄化”的文化逻辑,探索实现文化超越的发展道路。暨南大学任彩红博士认为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力需要“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的整体性运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和创新转化。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转向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不是纸上谈兵,构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现实定位和实践转向。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建设、区域文化传承发展、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战、高校文化自信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考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
有了区域的文化发展活力,才会有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活力。南方医科大学任映红教授围绕“把根留住,传统村落文化再认识”进行发言,指出目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短板,阐述传统村落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灵魂”的重要意义,总结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需要走“投入”“保护”和“活化”的三大路径。广州大学赵中源教授聚焦“岭南独特商业文化”,指出岭南商业文化孕育催生宏大理论同时还影响世俗生活和教育,借助其所蕴含的 “公平交易、两不相欠”“尊重规则、盈利为要”“和气生财,各行方便”“顺势而为、灵活变通”四大原则从全新角度探讨高校师生关系和教育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各种错误思潮在网络“温床”生根发芽,直接干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广东工业大学揭晓教授提出,在大数据推动下的信息传播形式已经衍生出舆论话语权力扩张、社会扁平化、传播的多中心和精准化等网络环境变化态势,虽然这种转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但是精神生产基础改变、西方数据霸权、自身数据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需要通过在提升数据理性指导下,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的能力,在网络空间最大效度传播马克思主义。华东政法大学黄一玲副教授认为,在全媒体背景之下的网络文化样态促进价值更新的同时也加剧价值冲突,呈现出的文化“新生态”出现异化倾向。网络空间绝不能成为治理真空,必须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广东药科大学刘小龙教授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分析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全球层面: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之间的博弈”“社会层面: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多元思潮之间融合的问题”“主流意识形态时代化、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的转换困境”三大风险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将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强化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认同。宁夏医科大学窦红莉教授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从“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党建工作,加强教师的党性修养”这三个方面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广东财经大学江传月教授阐述高校培育文化自信的“三原则”:坚持科学的原则,辩证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创新思维和批判意识结合;加强教育引导与促进实践养成相结合。广东金融学院潘星容副教授结合调查数据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总结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并提出“拓展思政理论课内容”“开拓第二、三课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加强心理引导”“形成政治信仰培育体系”“发挥标杆人物导向作用”六个方面建议。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北京崇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中心余富文副研究员分享了企业以推广出版物的形式,致力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发展应该坚持走“创新”和“主动而为”双路径。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提供多视角探索空间,开拓了学术视野,拓展了学术思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建设之间仍然存在着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继续开辟研究领域。
 
作者简介
姓名:陈联俊 宁晓茵 工作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职务:副院长;研究生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