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2019年会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召开

2019-11-13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总结新中国70年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东方社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取得的重大成果,推动新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1月2日,由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东方社会思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2019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2号报告厅成功举办。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葛卫华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主持开幕式及主旨发言。
葛卫华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刻也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入的学、刻苦的学、持久的学,因而开展“新中国70年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东方社会发展思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2019年年会意义重大。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表示,十九大报告及修改后的新党章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重要论断,值得我们今后作出全面深入持久的研究开掘。而首当其冲地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找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之间,一脉相承的衔接点、聚焦点、生长点。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应该给我们注入新的动力,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新的机遇,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国内1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东方社会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地、热烈地研讨。
主旨发言阶段,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安启念,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俞良早,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何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作了主旨报告,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各位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也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与会专家们阐释的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的时代之问与马克思列宁之答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安启念就列宁主义研究中的方法问题展开论述。肯定了列宁理论的正确性,强调列宁的思想没有过时,而应与时俱进,将列宁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者对研究列宁思想方法论上的创新也更加重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俞良早对列宁的十月革命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表示俄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不能立即直接展开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列宁的《四月提纲》,没有提出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过去我们学术界从苏联到中国,所有的教科书里面都说《四月提纲》就提出了使俄国的革命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路线。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军对列宁国家理论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提出自己的思考。从文本的角度谈列宁国家观发展演进的三个阶段,分析了列宁国家观有鲜明的理论意识形态。希望我国国家治理和列宁思想中积极元素相结合,为新时代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时代之问与列宁之答——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精彩序幕”,他表示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揭开了精彩的序幕。表明重拾列宁的世界之问,对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很重要的当下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提出,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多重复杂的含义。在描述性意义上,列宁以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为“社会意识形式”“统治思想”,研究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功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强调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在否定性意义上,列宁以作为批判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的意识”来界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肯定性意义上,列宁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来定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和策略等。充分把握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发挥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导功能。
广西师范大学的王进芬教授围绕列宁党内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展开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列宁经验的局限性,同时提出应该不断深化对党内民主科学化的认识。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振教授做了列宁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的报告,提出列宁的执政学对共产党的执政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源头。要坚持和加强党团建设,走群众路线,不断探索实现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郭春生教授对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观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实施谈了自己的看法,列宁的革命专政思想使布尔什维克赢得了政权,也招致了俄国其他政治力量的激烈反抗。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张树德副院长从列宁军事著作的构成、列宁军事实践的主要五个阶段这两大方面介绍了列宁对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伟大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贾淑品教授做了列宁对伯恩施坦关于资本主义普选制、议会制的认识与批评的报告。她表示,伯恩施坦高喊普选制是改变工人阶级命运的“最佳武器”,是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黄金通道”;针对伯恩施坦过分抬高普选制和议会制的错误论调,列宁首先运用历史的观点,指出工人阶级在19世纪末这一时期曾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度开展合法斗争,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他还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普选制的虚伪性。深刻阐述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对待普选制的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立场,揭露议会制的真正本质不过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列宁在实践中还创造了比资本主义议会制更为先进的民主形式——苏维埃。
浙江大学成龙教授从时代观所揭示的世界格局,现代化发展模式,以及时代存在的物质基础,时代反映的全球问题这四个方面发表了自己对从列宁的时代观到习近平的时代观的看法。
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谈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对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做出了阐释,表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理论的特质,深深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同时也谈论了列宁创造的伟大成果。
江苏理工学院张晓忠教授基于列宁批判视角的当代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演变、根源及消解谈论了什么是民粹主义、民粹注意的特征、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消解民粹主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潘宁教授谈论了列宁时代观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以及列宁时代观对当代中国的重要启示。
河海大学陶林副教授从谈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出发并与当时的邓小平思想结合起来论述它的价值。他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治思想在整个列宁思想体系里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理论,新时代我们研究列宁的思想,应该有新的视角,新的方法。
建国70周年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面向21世纪东方道路的理论创新
关于建国70周年的经验总结,不同的专家都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就东方道路的三大创新——从马克思晚年构想、列宁晚年飞跃到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三大理论创新做了主题发言。他指出三大理论创新分别是:19世纪马克思晚年构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道路;20世纪开拓东方道路即列宁晚年飞跃: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道路;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面向21世纪东方道路的第三大理论创新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何萍论述了1949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进路。探讨中国成立70周年维护中国的道路问题,强调中国为什么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后面有思想的力量。如果一个民族的思想堵塞了,没有一个开放的思想,没有自身隐性的变革,不可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背后,最深层的就是理性的进步。
上海师范大学的高惠珠教授立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形态”的经典原著,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证明了中国道路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三大拓新。分别是演进逻辑的深化、对资本主义具有二重性的深化、对社会形态现实进入的深化。
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传平教授探讨了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合点,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生长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发展又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
中国社科院研究室主任苑秀丽教授探讨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现实为己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还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功,不能跟着错误的风走。
同济大学刘勇教授从五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思想谈再理解。表示马克思东方社会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整体性的飞跃。
阜阳师范学院朱宗友教授提到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所积累的经验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当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这些宝贵的经验。
海南师范大学陈红教授以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对苏联解体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的主要流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学派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治理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刘从德教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治理意义谈论了当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最好和最坏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全球治理,担当大国责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山大学教授朱亚坤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与超越进行汇报。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产物和特定阶段,帝国主义为分析基点,重点关注今天人类命运体的思想超越帝国主义,以及有何超越性的方案问题,集中论证深刻批判与全面超越的时代意义。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下午各个分论坛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批青年学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编辑部王瑾、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张晓敏和红旗文稿编辑部高天鼎主要对自己的杂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交流了期刊写作的要求、论文选题的推荐以及发稿的流程等。
下午各个分论坛由小组长做了总结,并做了大会交流。
最后王东会长和耿步健教授对这次会议进行了总结。王东表示,这次大会围绕列宁相关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回答了时代之问。并表示明年年会我们的主题还是围绕着怎么发掘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开创新时代,承担新使命。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做总结发言时表示,这次大会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意义重大、责任担当、站位高远;他表示这次纪念建国70周年的大会,第一,服务于习总书记三大规律理论的阐释,第二,对于推动怎么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这次学术年会是一次学术的盛会,也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对于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至此大会圆满结束。
(供稿、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