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创造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过程,在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中,最重要的创新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党理论创新深厚而宽广的沃土
(一)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迫切需要理论上观念上的突破和破冰
“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结束后,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境地。如果再不进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葬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思想的牢笼,重新确立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开启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征程。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推进需要理论创新的及时跟进和规律性把握
改革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的推进,都能清楚地看到,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一是交换方式和经济方式的变革,这需要交易关系理论、所有权理论、价格理论、流通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二是所有制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意味着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市场主体、合同劳动等一系列的创新理论。三是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的变革,这意味着要构建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和工资制度、税收制度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四是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调整,这就涉及农民工制度、城乡均衡发展、户口制度等一系列理论创新。五是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这又涉及时代主题把握、战略布局、现代化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创新。
(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纵深推进对外开放要求理论创新不能停步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决不可以高枕无忧、盲目乐观,以为可以轻松地实现伟大目标。可以说,未来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不会轻轻松松,未来的发展必然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挑战、困难、压力、障碍,甚至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惊涛骇浪。关键是要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上的定力,坚持政治上自觉、行动上自觉和思想上的自觉,继续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最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四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回答了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深刻而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二)探索和形成了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性理论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要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并作为党制定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其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均坚持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论断。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纠正既有偏见,深化了对商品经济概念的认识,加强对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建构,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实践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是思想不断解放、理论日益成熟、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且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三是“一国两制”理论。“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伟大理论构想和现实创举。“一国两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突破传统的“一国一制”的国家观,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国家社会制度结构模式,国家主体保持社会主义制度,非主体部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我们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此后,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聚焦和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完善和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开辟了后发国家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五是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理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 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
(一)固本清源: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不断开辟新境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毫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武器,深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正确认识、有力解决了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动力之源:深深植根于时代变化和实践之需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深深植根于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也深深植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伟业中。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案和路径,不断归纳、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道路、制度、模式,不断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色。
(三)价值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情怀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改革开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进程中党的理论创新既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又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多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始于人民呼唤,基于人民要求,成于人民满意。同时,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实践动力和智慧源泉。
(四)问题导向:科学破解时代之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紧抓住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集中精力解决大事难事,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向前发展。当前,伴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紧迫感,促使我们形成治理现代化的思维,加大实践创新的力度,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从而为理论创新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动力、目标和方向。
(五)开放包容:在荟萃和融通中升华和创造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充分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求知若渴,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充分汲取智慧和营养,以十分可贵的知识更新、思维启迪和理论创新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同时形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和全球治理思路,又积极运用解决全球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反哺”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