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中共党史与党建

新中国历史上的“中西医结合”防疫实践

2020-02-29     来源: 求是     作者: 郑 洪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卫生与防疫工作中就实行了中西医合作的政策。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话指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边区还广泛运用中草药来防治疫病。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面加强对卫生事业和防疫工作的领导。1950年8月即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确立了“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1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对全国防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数十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预防接种,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全国性的卫生防疫体系,健全传染病预防法律法规,积极开展鼠疫、血吸虫、疟疾、麻风、结核、艾滋病等专项防治。1961年基本消灭天花,2000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许多传染病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改组建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成功应对SARS、新型禽流感、新布尼亚病毒等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不断完善,国民健康得到良好保障,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中国70多年的防疫斗争史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没有党的坚强领导这个主心骨,没有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统一高效的制度优势,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路线,没有医疗卫生事业的突飞猛进,就不可能取得如今公共卫生领域的巨大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中药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示了多方面的特色。1954年—1955年,石家庄暴发乙型脑炎,中医郭可明成功救治多例病人,经卫生部专家实地调查,肯定了中医疗法的效果并向全国推广。1956年在北京乙型脑炎流行时,名中医蒲辅周沿用石家庄疗法效果不佳,后根据北京的情况加入去湿药,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说明中医治疗疫病需要辨证论治。
1967年,我国启动5·23项目,研发新的抗疟药,屠呦呦在中药黄花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经过全国协作的大范围、长时间验证,证实青蒿素有良好的抗疟作用。屠呦呦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表明,中医药宝库中有许多珠玉值得挖掘。
2003年SARS暴发,面对这个当时世界医学界尚一无所知的新型传染病,在实施有效防控的同时,中医大力发挥治疗作用,在降低发热时间、减少后遗症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这反映出中医治疫的又一优势。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对邪正关系的认识,中医能够在病原体不明的情况下开展辨证论治,及早救治病患。
显然,在我国继续大力提高医药科技水平,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协同,就一定能将新时代的防疫工作推向前进。
当前,中国人民正进行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物质基础保障,有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孕育的“中国精神”支撑,有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医护人员顽强奋斗,英雄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各种疠鬼疫魔,取得抗疫斗争的最后胜利!
(本文节选自《求是》2020年第4期,原标题为《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作者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