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在研讨中碰撞思想,在互动中共学云端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线教学案例

2020-03-19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微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微

一、悉心准备,保障在线教学质量
 
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主要采用录播授课和研讨授课两种线上教学模式,由任课教师提前录制上传教学视频,并在课表时段开展在线研讨和答疑。任课教师许瑞芳老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在线教育的特点悉心准备,有力保障了在线教学的质量。
第一,提前上传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在第一周开课之前,许老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传了4周的教学视频,共8个课时的内容。并将课程大纲、教材和PPT课件完整上传于平台。除此之外,考虑到学生在家获取学习资料不便,许老师还提供相关论文和案例内容,方便学生们进一步阅读学习。
 
 
第二,提前发布教学安排和教学要求。在课程微信群里,许老师多次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在线教学的方式和安排。比如在压力测试之后,有同学提出“如果有需要的话,在课堂答疑时间内能不能在微信群语音您?”的问题,许老师及时给予了回复。为了学生能清楚每周的学习任务,老师在微信群和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同步发出教学安排,帮助学生把握在线学习的节奏,并进行课程预习学习等。
第三,提前发布讨论问题。针对第一周的学习内容,许老师在超星平台提前发布了两道讨论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教学视频后继续深入思考。讨论的问题涉及对课程学习意义的思考和对学生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如:结合本章学习的相关内容,初步分析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疫情下出现的心理状况(或现象),并谈谈应该如何应对?从而将课程学习掌握和学生的当下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二、深度研讨,注重师生与生生互动
 
广泛且深入的研讨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在线教学的一大特色。第一周在线教学中,大家发言踊跃,讨论热烈,高潮迭起。学生在课程微信群和超星平台共计发言达147次。45位同学中共有38位同学参与到此次微信群和超星平台的在线讨论之中。可以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在线互动既有意义也有趣味。
第一,学生主导辩论式研讨,实现课堂翻转。在线研讨呈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学生主导着整个讨论过程;二是学生之间互相回应、辩驳。此次讨论从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吴懿蔚倩同学提出的问题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人的价值的回答与培育上和心理学的区别在哪里”这一问题触及到课程的根本。许老师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给出回复和解答,而是邀请其他同学参与进来。由此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并不断深入推进。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学之间的回应、互动令人印象深刻,收效颇好。特别是同学们对疫情之下心理状况的讨论,不仅是一次思想的交流碰撞,也是一次情感的连接和分享。
 
 
 
第二,教师及时回应解答,有效引领讨论的进展。在线研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及时有效的。许老师密切关注微信群中同学们的讨论动态,对一些重要的争议点和问题给予了及时的回应。在超星平台的讨论区,许老师对20条学生留言进行了针对性的一一回复。其中不乏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多次的讨论交流。虽然老师与学生没有面对面,但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受到丝毫阻碍。
 
三、跟踪反馈,确保学生学有所获
 
第一,梳理在线讨论的遗漏问题。对于讨论过程中老师和同学都未直接回应的问题,许老师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在课后进行及时回复和解答。不忽视也不遗漏每位同学的疑惑和问题。
第二,跟踪学生在线学习情况。一是掌握学生的视频学习情况,通过平台记录进行跟踪记录;二是发布课后测验题,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进行初步考量;三是统计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和活跃度,计入平时成绩。
第三,收集学生对在线教学的反馈。针对第一周的在线教学情况,部分同学在微信群里向老师反馈自己收获满满,还有同学表示“此次课讨论浓度很高”,“真理越辩越明”等等。也有同学提出先分小组讨论然后集体讨论的建议。许老师也高度重视这些反馈和建议,以推动在线教学的不断完善。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