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在线课程组及时将教学从线下模式调整到线上模式,依托校内网络智慧平台和“雨课堂”“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教材,进一步凸显了网络思政的价值与成效。
近日,马克学校思主义学院“基础课”在线课程组及时召开在线教学效果反馈与质量提升会议,总结开学以来“基础课”在线教学的情况,分享交流教学经验,通报在线教学注意事项,并就下一阶段继续上好在线思政课做了全面工作部署。
视频会议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守仁首先就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整体情况作总结,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提高网上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上好思政课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担当,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线教学质量督导专家张俊蕻副教授详细反馈了“基础课”在线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学校教务2020春在线教学督查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商继政教授通报了在线教学的各项注意事项,表示疫情期间思政课线上教育的广泛开展,给在线思政课教学带来从隐性到显性的变革,也倒逼思政课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结合近期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内容,表示“基础课”课程组各位老师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注重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使之“如盐入水”般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促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要将“基础课”教学向价值引领、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要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促进同频共振。
“基础课”在线课程组负责人、本科教学思政类课程(群)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刘强副教授,就7-9周在线教学做预安排工作,刘强表示,为应对疫情,直播教学暂时替代了传统实体课堂,但仅仅有直播线上教学,对保证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任课教师立足于课程建设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教学流程进行完整与系统地精细化设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首先,安排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与掌握,之后通过超星学习通互动平台抓取学生学习的数据与痕迹,确保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学情记录与分析,提前进行问题征集,以提高思政课授课中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其次,进行课中设计。针对“基础课”在线课程特点,进行专题化设计。在直播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难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把理论讲清楚、讲明白。最后,要有课后反馈。课后在学习通平台上要布置开放式主题讨论,把问题引向深入,由助教负责,学生之间可以互评,形成头脑风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后仍然可以就相关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互动,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局限,便于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学懂学透。
课程组讨论环节,各位教师竞相交流课程进度和教学经验,纷纷表示线上教学活动从开始的紧张筹备、试运行、调整和逐步完善,到目前都能够比较娴熟的运用教学平台,比较从容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基础课”课程组各位老师将结合思政课大纲中要求的重点学习目标与内容,授课内容要和教材内容的总体思路、大纲要求、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在讲授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适度穿插有关的元素,对硬性穿插的内容要做柔性处理。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在授课时做引导讲解,引导青年大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时代新人的新内涵新要求也指引着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教学水平。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强 唐登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