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出发,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明确要求。要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首先应深入理解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背景新思维新要求,紧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初心,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适应性原则基础上,认真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思想维度、历史维度、学科维度、比较维度,切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党的领导、教学创新、学科支撑、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等五方面的工作,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为民族育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改革创新逻辑;改革创新方向;改革创新体系
【作者简介】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教学与研究》(京),2020.1.16~23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需要高校培养更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一门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政治课,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办好思政课做了集中阐述,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以认真学习和把握。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国家整体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不仅开辟了中国自己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途径,还给世界上其他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培养是一个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以德为首。在这方面,大学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和孵化器,承担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每年都有几百万应届毕业生,他们代表中国的未来。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如何,直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毛泽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讲话中关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名言,都阐述了青年问题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政课作为夯实学生思想基础的主阵地,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影响长远。在这个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并特别提出,要把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突出了高校思政课在为国家育人育才和增强学生使命担当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向我们发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员令,这是指导我们在新时代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指南。我们贯彻习近平关于办好思政课的思想,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思考为什么办思政课、办什么样的思政课和怎样办好思政课这三个基本问题,坚持把思政课建设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引领时代的一流人才。
目前,高校思政课在十九大以来的新历史征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实现新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思政课已经经历过六次发展。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我们在改造和建设并举中起步初创,开设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马列主义基础”等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步确定了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安排。第二次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调整探索时期,制定了新的“56方案”,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新增了“社会主义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中共党史”等一批思政课课程,基本确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理论教育+历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思政课进入改革新生的新阶段。思政课教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先后出台本科生思政课建设的“85方案”和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87方案”。这一时期充分吸收了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又结合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要求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已经初步体现了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意识,给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留下了对接的“切口”。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思政课建设“98方案”中开设了一批新课,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新时期思政课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第五次是新世纪的全面整合时期,党中央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发展作出了新规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先后出台本科生思政课建设的“05方案”和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10方案”,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进”工作,进一步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校思政课建设开始了第六次发展,进入到稳中求进、强化提升、整体突破的新阶段。目前,我们已经规范化了思政课的组织领导、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和教材使用,思政课课程体系也日趋立体完善。特别是“理论教育+历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教育”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更加成熟,基本形成了本硕博三阶段课程贯通的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的一体化、各门教材同步修订和教材统编统审统用的制度。在高校思政课课程和教材一体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下述九方面的经验:(1)始终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2)始终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丰富思政课建设内容;(3)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建设核心目标;(4)始终坚持将规律发展作为思政课建设根本遵循;(5)始终坚持将教材建设作为思政课建设重要基础;(6)始终坚持思政课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同向同行;(7)始终坚持思政课课堂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同步推进;(8)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思政课建设重要抓手;(9)始终坚持思政课顶层设计与自主探索相互结合。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要面向新时代要求,对目前的高校思政课进行“提质增效”,即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把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说,这个目标在目前中国面临的新形势和世界出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还没有现成的坐标和经验可以参照。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高校思政课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当口多出思想、多出理论、做出成效。对此,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寄予了深切希望,希望我们“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①
在这个背景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改革举措,2015年和2016年先后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十九大后相关工作更是进一步展开,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都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8月14日,中办国办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规划了路线图和施工图。上述会议和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人才培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发展现状和中央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我们在立德树人的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挑战。特别是目前思政课教材存在着时效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读性和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管理规范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在这一情况下,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高校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就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紧迫。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加快发展,始终把自己的使命聚焦在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方面,不断锤炼青年学生的政治品质、精神风貌,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方向
落实好习近平提出的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要求,就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标准,牢牢把握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这一关键。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坚持改革创新的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适应性原则。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站位、打开视野,在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想、历史、世界和学科等四个维度中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
第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思政课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政治性,这是它的力量和优势所在。那么,在新时代我们该如何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呢?我认为,应把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教育方针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全面贯彻落实下去,这是办好思政课,保证其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实现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依据。三是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②这既是我们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第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其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思政课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一方面,立德铸魂离不开价值的引领,而价值的传递呼唤透彻的理论;另一方面,立德树人也离不开品性的塑造,而德行的培育需要理论的指导。如果思政课的理论性被消解,那么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就无从彰显。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加大教学内容思想性、理论性的资源供给,以彰显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其二,坚持理论性要重视理论创新。特别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理论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其三,坚持理论性要推进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基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为增强思政课的专业性、科学性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持。其四,坚持理论性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理论水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只有吃透了理论、啃透了教材、讲透了内容,才能以深刻的思想去吸引人和打动人、以彻底的理论去说服人和感染人。
第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系统性。一是要坚持“理论教育+历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教育”的思政课课程框架。在理论教育中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创新成果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并让他们及时了解时事政策。二是要树立系统教育观,积极投身实践,于细微处抓落实,以推进各类课程之间的整体性、衔接性和协同性。例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开展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开展理论性学习;研究生阶段重在加强理论研究,开展探究性学习。由此,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第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适应性。一是要适应时代的诉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机遇和挑战,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课建设要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满足期待,就必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了,就没有生命力了,所以要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创新。二是要适应师生的需求。在新时代,高校的广大师生呈现出多样性需求。思政课建设想要有操作性,就要走进广大师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问题和困惑,积极改革话语体系、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形式,真正让教师热爱、学生受用。三是要适应现实要求。思政课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纯理论的讲授,其讲授内容既来源于实践又要解释现实。如果思政课不能解释现实,那么,这个课就只是一个看起来很唬人的稻草人、一个一淋雨就漏洞的纸房子。看起来有用,实际却什么用也没有。因此,思政课想要有实效性,就必须回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