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最美毕业“寄”采访交流活动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寇红江,北京市教委语言文字工作处二级调研员、北京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派驻高校联络员邓鸿出席采访交流活动并查看知行区毕业生宿舍,了解毕业生行李打包、寄送和寄存情况。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经济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考试报、北京新闻广播电台、人民政协报、劳动午报、现代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千龙网、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采访交流活动。
在走访哲学院、新闻学院、商学院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毕业生宿舍的过程中,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冯玉军、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罗建晖,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徐飞,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胡百精、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唐杰、商学院院长毛基业、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蒙彬、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袁世琨,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鹏举,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峰、党委副书记孙权,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方玉萍,哲学院教授欧阳谦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各学院行李收整的具体情况和特色做法,并与毕业生进行视频连线,在沟通具体行李收整要求的同时,鼓励毕业生坚持学习、为毕业生送上祝福。
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记者还参观了公共教学二楼行李寄存点,了解毕业生行李寄存情况。后勤集团总经理宋大我介绍了学校为毕业生寄存和寄送行李的暖心做法和实践经验。
现场走访活动结束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中国人民大学及部分兄弟高校代表就毕业行李打包寄送寄存等情况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由寇红江主持。
寇红江介绍,6月份以来,各高校充分利用毕业教育和离校工作的契机,聚焦毕业生思想引领,通过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获得感,引导毕业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艰苦奋斗、扎根基层。
朱信凯表示,此次行李安置工作难度高、工作量大,在靳诺书记、刘伟校长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学校从上到下迅速行动,有序推进,立足于上好最后一堂思政课,在情感上与学生同频共振,唱响爱校荣校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大人,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朱信凯介绍,面对毕业生行李安置这项艰巨、全新、紧迫的工作任务,全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在工作思路上坚持1个原则,即本人自愿的原则。把握2个关键,即加强人文关怀、做到“一人一策”这两个关键点。注意3个细节,即流程规范、确保安全、保护隐私。各部门、各学院协同发力、高效联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想法,切实做到“一人一策”“一对一”沟通解决。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德玉、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党委书记薛正辉、北京外国语大学后勤党总支书记潘华珍、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马聪等高校代表分享交流了各高校打包毕业行李,保障毕业生离校工作的经验。据了解,在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师生员工一齐上阵,为近8000名2020届毕业生提供暖心行李寄送、寄存服务,截至7月15日上午9时,共代理或协助4115名毕业生同学打包行李近5万件,后勤集团及各学院暂存行李1.8万件。全校62.1%毕业生的行李打包工作已经完成。非常时期用心用情打造最美毕业“寄”,推动“三全育人”融入毕业工作各环节,上好这堂有情感温度的“疫”时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