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8月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第四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分别致辞,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作大会总结。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主持会议,上海行政学院教育长梅丽红教授主持闭幕式。来自上海市党史学会、党史研究室系统、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和机构的代表80余人与会。
抓紧抓实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
徐炯表示,此次研讨聚焦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会上提供的新材料、新观点,必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以及上海在其中所发挥独特作用的认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四史”,亟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继续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二是要继续深耕细作“四史”研究,抓紧抓实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三是要继续深入推进“四史”宣传普及,努力做到有声有色、入脑入心。我们要自觉担负起这份独特的光荣和责任,共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以更加丰硕的成果迎接建党100周年伟大时刻的到来。
严爱云认为,关于“党的诞生地”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学术研究仍大有可为。应继续深入开展建党精神研究,扩展史料收集与解读的范围,形成更为多元、紧密的互动,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深刻的历史内涵,揭示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阐释凝练崇高精神品格和时代精神,使建党精神成为教育激励党员干部强基铸魂的生动教材。同时,我们还要坚守初心,服务大局。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进一步整合上海市的研究力量,以人物、史料、精神为重点,深入开展红色资源的研究。我们应系统研究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深入挖掘内涵精神,全面总结好和提炼好建党精神,以更多优异成果迎接建党百年。
忻平提出,中国共产党自正式宣告成立至今即将百年,党在创建时期诞生的建党精神是以初心与使命为核心,构成党的建设动力之源。百年来,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代主题演化而成各种不同的革命精神,共同铸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从百年传承的建党精神中汲取思想精华,能够为党的建设六大内容提供动力支撑与历史借鉴。时代主题因时而变,但建党精神的核心不会变。进入新时代以后,建党精神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互为表里的高度契合,促成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共谐与合进。
持续做好党的早期组织研究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党的早期组织研究”“党的一大研究”“《共产党宣言》与建党精神研究”等三个主题做了交流发言,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的联系作了深入探讨。
中共上海市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讲述了上海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教师刘昌玉、常美英、庄有为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任武雄组成研究团队,聚焦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早期组织、全国各地早期组织建党活动、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思想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研究关键问题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发表一系列研究论文,汇编成学术专著《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研究和宣传作出了贡献。他认为,作为上海的党史研究工作者,理应站在大力发掘建党资源和传承弘扬建党精神工作一线,切实发挥好应有作用。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董奇对“上海发起组”相关表述进行了探微。他表示,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研究中,关于上海发起组的名称,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等不同的提法。“上海发起组”是其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提法,但在近年有逐渐弱化的趋向。通过梳理“发起组”的相关提出过程,他认为“上海发起组”的提法在党史研究中有特殊的价值,仍具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这个名称并非开始就有,而是有一个提出、接受、普及的过程。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认为,在老渔阳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与在树德里宣告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却是不同的概念。在推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从孕育走向诞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推动各地早期组织建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促进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干部基础,使党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性的、集中统一的新型政党。
在认识和实践中取得积极成果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邵雍教授以“‘一大’之前的中国共产党”为题作了发言。他提出,党在刚建立时,有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叫做社会共产党。1920 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革命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有了共产国际的帮助并不等于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党的光辉历程就是走自己的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自己想问题。
上海市委党校杨俊教授表示,随着档案资料的进一步开放,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共产国际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布尔什维克革命经验和在中国开展建党工作的实际条件等基本方面出发,认为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具备建党条件的城市。上海这座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中国资产阶级财富和无产阶级贫困中心,工人运动已经日益成长起来,并蕴藏着巨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能量,是世界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另外,上海还有大批“讨论社会主义”的“激进社会活动家”以及“站在社会主义者这边的团体”,有进行宣传鼓动的工作环境和统筹共产国际东亚工作的条件,也有共产国际代表据以立足的机构和为布尔什维克活动的在沪俄侨。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认为,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绝不是偶然,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国际大都市上海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当时中国任何地方都缺少的条件,包括得天独厚的经济科技基础、地域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多元文化氛围和群英荟萃的人才条件。瓜落蒂熟、水到渠成,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创诞生于斯,成长完善于斯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选择;与此相呼应,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初心使命的孕育之地是历史的和逻辑的结论。
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教师常俊分析了建党早期“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的演进历程及特点成效。他认为,确立什么样的党建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建目标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党的建设目标提出、而后目标偏移后,从共产国际五大提出“使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命题任务,到中共四大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全面部署,使“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又实现了回归,并在此过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想,不断在认识和实践中取得积极成果,建设“群众性”政党的新篇章掀开了新的一页。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仰亮表示,作为组织严密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纪律建设,早期的纪律制度探索和实践,为之后的纪律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铁的纪律”保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进而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并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讲好建党故事 阐释建党精神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副部长周晔提出,2020年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沪问世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宣言》中译及其时代意义发表重要讲话,评价了这本书在建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梳理陈望道在建党前后从事的主要党的工作,从陈望道个人实践的维度和历史的维度,可以得出《宣言》在沪问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为党在上海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前“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掀起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新高潮,不断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高明表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为配合“四史”学习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筹备启用尚社苑“党的诞生地”资料中心。《共产党宣言》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传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谈思嘉认为,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创党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创建100周年之际,全面讲好建党故事,深入阐释建党精神是摆在党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准确把握建党精神,关键在于厘清建党精神的概念边界,提炼构成建党精神内涵的核心要素,以及审视建党精神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价值意蕴。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作大会总结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主持会议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行政学院教育长梅丽红教授主持闭幕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上海市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董奇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邵雍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委党校杨俊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教师常俊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仰亮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副部长周晔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高明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谈思嘉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