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蕴历史前进逻辑

2020-10-12     来源: 《理论视野》2020年07期     作者: 卜红双 周育国

摘 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立足当今世界现实,洞悉全球化时代巨变,把握人类世界发展大势,探究当今社会现实困境,前瞻人类共同未来,科学而准确地指明坚持与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性;全面而具体地阐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具体性;系统而深刻地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坚持历史前进逻辑的人民主体性。
关键词: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逻辑
作者简介:卜红双为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周育国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委托项目(项目编号:L19WTB011);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L18BLW052); 辽宁省教育工委高校党建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8GXDJ-ZD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认为,所谓历史前进逻辑,即是人类社会归根到底是由其内在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无论经历怎样曲折历程,总是按照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逻辑由低向高不断向前发展。而这一人类社会历史前进逻辑根植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涵蕴历史客观性、时代具体性、人民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当今世界现实,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指明了当今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对历史客观规律性和人民主体性把握的理性自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这一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涵蕴了历史前进逻辑。
一、遵循历史前进逻辑的客观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以往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本质区别。从历时态看,这种客观规律性意味着人类社会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阶段,在每个阶段又以怎样的具体形态呈现,归根到底都是由其内在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所决定。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从而决定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客观性。而生产力是历史的、具体的,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这就最终决定了人类社会历史由低向高前进的客观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从共时态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每一阶段的具体形态也具有客观历史性。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2]这表明,人类社会每一历史阶段、每一阶段的具体形态不是人们任意选择的,更不是主观预设的,而是以往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历史节点,这种历史节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客观性,是开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全新社会形态的基础与起点。
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逻辑的客观性和前进性科学理论,并将其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实践密切结合,阐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性和前进逻辑。面对人类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中华民族怎么发展?这是关乎道路与方向、关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历史性课题。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全面阐释新时代的根本属性、深刻指明新时代的历史方向,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社会历史前进逻辑的理论遵循和现实把握。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客观必然。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这是在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具有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历史前进逻辑。从当今世界发展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愈加深度交织在一起,各国家、民族之间的相关性日益增强,没有谁能够置身于全球化之外。尽管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冲突仍然存在,但从总体上看,全球化时代凸显了世界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文明共享性、利益共在性和风险共担性。从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看,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辉煌人类文明和饱经近代衰败凌辱的中华民族,有迄今令世人为之惊叹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遭受欺辱的铭心刻骨伤痛,更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基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4]一方面,新时代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认知,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所得出的历史结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不管期间发展道路经历怎样的曲折、社会形态出现怎样的变换,人类社会历史总是处于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中,而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其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不容置疑,并且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生命力。所以,在新时代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强大中国。另一方面,新时代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使命,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使社会主义中国愈加强大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可见,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它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符合历史发展要求、顺应历史发展方向。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5],“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6]
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指向。在人类历史上创造灿烂中华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华民族,曾经是何等辉煌。但是,在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与屈辱,“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积贫积弱。从此,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伟大复兴成为中华儿女的最大梦想,无数中华儿女和仁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但是都始终没能改变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悲惨境遇。直到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且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地团结并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终于翻开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所以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指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这一奋斗目标和伟大梦想,正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实成就的合乎历史的表达,也是中国人民内心渴望的积极回响,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价值追求的庄严宣告。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最高目标,顺应了当今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历史趋势与时代要求,更彰显出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方向的理性自觉,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性。
二、体现历史前进逻辑的时代具体性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阐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时代具体性,即人类社会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处在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碰撞与交融中、处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中,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对立统一,体现人类社会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具体性。人类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既得的现实生产力水平为客观前提,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展开的,但是“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7]。同时,人作为能动性的超越性的主体存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而且人不只是要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即按照有利于人类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改变现实社会的实然状态,创造性地建构应然状态。这样,社会实践活动必然打印上自己所处时代发展的印记,体现时代具体性。因此,社会存在的具体形态和实现方式有其客观历史性,也有其时代具体性。可见,历史逻辑形成于人的实践历史过程中,实现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表现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中,从而体现为历史前进逻辑的时代具体性。
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并将其融入当今世界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时代性。在今天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态势的历史时空中,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当今世界现实,回应时代挑战,解答时代课题,体现了历史前进逻辑的时代具体性。
首先,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今天中国人民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都已经获得极大发展和巨大提升,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高的愿景,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也就是说,我国即使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有了显著提高,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没有改变,我们的小康社会还是处于低端水平的小康,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把握并回应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指明了解决当今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所在。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尽管有很大发展、巨大进步,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没有变。因此,处于这样历史时空中的中国,发展是硬道理,强大自我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与关键。在这个飞速发展并且不断超越的时代,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极大解放和快速发展生产力,才能不负时代、与时代同行,最后才能傲立时代。中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从新时期、新起点进入到新时代,这既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既是追赶历史的发展,更是跨越时代的腾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也不会有中国明天的辉煌。习近平曾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全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9]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必须是符合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要求,把握时代方向。因此,发展是创新的、协调的、绿色的、开放的、共享的。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跨越差距,与时代共鸣,从而引领时代。只有协调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地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发展可持续性的内在要求,才能保障社会各领域相互促进、和谐共振。只有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护好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环境价值指向。这不仅符合人们对优美自然生态空间的需求,也是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保障。只有开放发展,才能有更广泛的交流空间,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遇,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只有共享发展,才能践行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凝心聚力,不断推进社会和谐,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时代之变革、立时代之潮流、发时代之先声,全方位、系统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怎样坚持与发展的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现实路径和光明前景。
三、坚持历史前进逻辑的人民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指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彰显历史前进逻辑的人民主体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也创造出属人的世界。而这种改变与创造最终是为了人从自然必然和社会必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且这种解放不但是劳动者个体的解放,而且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使每个人都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恩格斯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0]这表明人是历史的主体,既创造着历史,也生成着自己,实现着自己,解放着自己,最终在自然必然和社会必然中成为自由自觉的存在。马克思说:“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1]而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的社会应该是“人改变着人的自我本身;不断创造出外在的物质世界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2]。这样的社会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有机结合,而这恰是因为人的主体实践活动完成了这种有机结合。在这种结合中,人既是生成的主体,又是创造的主体。因为,只有人能动的而自觉的实践活动,才使人既在自然界不断地人化过程中保持着主体地位,又在人类历史的不断演进过程中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表达了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价值理想,即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创造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第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为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归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13];坚持“人民是阅卷人”的评判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根本遵循;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完整科学准确地把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旨归贯穿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伟大实践中。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4]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富裕,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动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只有让人民共享自己所创造的改革发展成果,在社会发展中有更多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才能更好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实现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全新阐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经是社会主要矛盾,这充分表明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从而更加自觉地维护好、服务好人民利益需求,造福于人民。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人类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大历史观视野、以人类情怀,从人类整体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高度,以为人类谋大同为价值诉求,自觉担负起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重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格局和中国人民的人类情怀。第一,以为人类谋大同为价值诉求。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各个国家的相互关系被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于全球化的潮流之外。同时,关系全人类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如环境恶化、资源困乏、贫富分化、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等,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和共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收获稳定。”[16]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自觉肩负起人类理念,以为人类谋大同为价值诉求。第二,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导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全人类解放理想在今天全球化时代的具体表达,是对当代人类历史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断,也是破解人的现代危机的中国钥匙,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福祉的中国智慧。特别是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再次充分证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17]可见,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文明共享性、利益共在性和风险共担性愈加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为突出。为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和平、友善的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鲜明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同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谐美好人类世界的远大目标,表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民族使命、人类情怀,坚持了历史前进逻辑的人民主体性。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也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人类历史前进的逻辑、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人类历史前进逻辑的客观性、时代性、主体性和人类价值理想融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具有历史性意义和开创性价值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引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第532~533页。
[3][6][8][9][13][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第16页;第11页;第21页:第44~45页;第21页。
[4][5][15]《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299页;第238页;第34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11][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第187页。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3页。
[17]《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通电话》,《人民日报》2020年3月25日。
[18]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