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思想政治教育
2020-11-09 来源: 湖南日报 作者: 康琼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指出,“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我省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应充分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思政教学。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形成高校思政教学优势
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红军故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遗址门类齐全、形式多样,但资源的综合利用功效有待提升。应进一步挖掘、整合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教学优势。
整合须着力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提升质量:一是深入研究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品格、价值定位、生成逻辑、分布特色、资源载体,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将其分别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学科体系,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话语向高校思政教学话语的转换;二是将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文渊挖掘透、文脉梳理清、文气承接好,把湖南红色人物、红色文化、红色事件等整合到高校思政教学当中去,突出“家国情怀”“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等湖湘精神的教育传承;三是深入挖掘经典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开发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品牌,整合生成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思政教学资源。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新时代高校在探索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学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不同程度存在覆盖面窄、影响力小、方法陈旧、效果不佳等问题。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应着力推动三项创新——
教学内容创新突出鲜活。由远到近,引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相关元素,把中国近现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讲活;由点到面,运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特定历史事件来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必然规律。比如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半条被子”的故事,阐释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认同;引入丰富多彩的红色故事、红色案例、红色视频,让思政课堂的红色文化活起来。
教学方法创新突出实用。可采取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将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移动课堂”教学,将思政教育课堂从教室搬到红色文化遗址或纪念场馆,通过生动鲜活的情境模拟、情感体验、现实体会、深情对话等模式,让大学生深刻感悟湖南红色文化的厚重。
教学手段创新突出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充分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实现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堂的融合。从多学科、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探究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
紧扣红色文化资源,强化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合力
当前多数高校课程思政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综合应用不足。紧扣红色文化资源强化课程思政要站位高、找切口、促落实,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知识传授与红色价值引领的关系。既要站在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上来认识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又要避免将红色文化资源生硬楔入专业课程的倾向。应将湖南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事迹、红色文化遗址和红色文化景点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渗入课程教学,在知识传授中传播理想信念,在专业训练中实现价值塑造。
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的关系。既要发挥思政课作为显性课堂在塑造革命精神和红色价值中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润物无声、隐形育人的优势和特点,在各科课程教学中嵌入、植入、融入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思政教材与专业教材的联动呼应,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互补的红色文化资源教学内容体系。
短期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在专业教学评估体系构建上,既强调对专业水平、学习能力的评价,又要将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核心价值观等红色文化内容纳入评估体系当中,充分反映专业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紧密结合,真正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