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理论教学)

“名师大家讲党史”第6讲 | 冯俊教授谈学习和研究“四史”的理论指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

2020-12-31     来源: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 中心办公室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学习“四史”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100周年,12月30日下午15时,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承办的“名师大家讲党史”系列网络公开课第6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兼哲学院院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教授应邀作题为“学习和研究‘四史’的理论指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易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蔡立庆,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中心副主任何虎生和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现场参加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党员通过中心直播平台参与线上学习。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网络直播和学习思政课app总浏览量超过11万。 
冯俊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坚持了一种大历史观,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的历史进程中来考察,要向后看,也要向前看。向后看,是要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向前看,是要说清楚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哪些改变。从中华文明5000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中国近现代史180年,中国共产党近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大视野、大背景、大历史看待中国共产党,得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判断,为党史评价提供了重要评判标准、为党史宣传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南。
冯俊教授指出,中共党史研究应该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要继续深化研究,更加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从全国来看,各省市县党史研究机构和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发展也不平衡。中共党史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不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用多种语言翻译和推介到世界上去,在国际上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努力。把中共党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一步建设好,发展好,还任重道远,需要广大党史界专家学者、党史工作者继续努力。
冯俊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近100年的党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深刻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样,为学习、研究和宣传“四史”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引、思维视角和评价标准,是广大党史工作者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遵循。
最后,王易教授进行了简要总结。她指出,冯俊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梳理,科学总结了论述中学习“四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贡献,并就论述中正确把握历史关节点、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科学评价党的领袖人物以及构建中共党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了深入阐述。冯俊教授此次授课政治站位高,历史视野广,理论层次深,现实关照强,对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忠诚和实干去迎接建党100周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冯俊教授的授课在广大师生中反响热烈。有高校思政课教师表示,冯俊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重要论述的讲解内容深刻、思想高远,为搞好党史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学生党员表示,通过冯俊教授的讲解,加深了对学习“四史”重大现实意义的领悟,更加坚定修好党史、国史必修课的决心,补足精神之钙,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四个自信”,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自2020年7月起,“名师大家讲党史”系列网络公开课已邀请多位名师大家,围绕“四史”推出系列网络公开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党员可以通过中心直播平台参与线上学习。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