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改革

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1-03-08     来源: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 中心办公室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和青年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以飨读者。
齐鹏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始终关心思政课立德树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再次对办好思政课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跟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新依循、新思路,为广大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思政课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的大背景下来建设,用好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鲜活思政课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讲好“四个自信”的学理哲理道理,讲出新时代思政课的底气和豪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宇文利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议上对教育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指导,为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思想指南,他对“大思政”的提点,是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中具有原创性和指导性的思想。特别是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上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增强课程生命力的指导意见,把握了思政课系统改革的脉搏和主线,既高屋建瓴,又其中肯棨,为办好思政课、抓住新时代教育的本质和灵魂提供了方向。作为工作在思政课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深入理解总书记谈话中表达的时代精神和战略思想,切实担起教育责任、扎实履行教育使命、务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站好岗、值好班、守好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好教师和学者的责任。
冯秀军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思政课是一门启人以大智,引人以大道,育人以大德,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和精神底色的“人生大课”,也是攸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家国大课“。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课”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上好新时代思政大课的努力方向。善用大思政课,要有大格局。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来看待。善用大思政课,要有大历史。历史中有规律、有智慧、有营养。思政课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苦难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创业史中汲取历史的营养。善用大思政课,要有大视野。“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的生命活力、思想魅力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思政课必须投身实践、立足生活、服务生活,将14亿中国人民抗击疫情、战贫脱贫等伟大而生动的故事融入教学,才能为教学接上地气、让教师拥有底气、让课堂充满生气。
张  晖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寥寥数语抓住了思政课的灵魂,道出了当下思政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指明了讲好思政课的路径。当下的青年学生,相较于以往,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对于思政课的期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政课的讲授,要在认真研究当代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等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内心诉求,紧密结合现实,强调问题意识,将时代背景、鲜活实践和生动事例及时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来,让理论不再枯燥,使课程更接地气,实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时代性、现实性的有机融合,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从理论或学理层面去分析现实背后的原因,在古今中外横向纵向比较中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刘洪森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专门讲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字字珠玑,拳拳之心,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上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思政”需要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学校家庭社会,知识理论实践等方面协同考量、整体推进。二是思政课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当代大学生心态、思想的变化,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能照本宣科,读文件。三是思政课要聚焦厚重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创新的理论,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又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依靠党领导下中华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之,充盈着知识的思政课才有内涵,关注学生的思政课才有吸引力,面向实践的思政课才有生命。
王洪波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医药卫生教育届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如何讲思政课、讲好思政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引领,引人深思。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思政课教师必须因世之变、因时之变、因青年学生之变,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只干巴巴讲教材、述理论、读文件,而要“善用”生动鲜活的抗疫案例,努力达至理论引领方向、案例激活思想的生动教学场景,实现理论和现实的紧密结合。当今中国,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已被人民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民书写,并在继续书写的过程中。我们思政课教师要走出书斋,了解社会,勇于在社会实践中收集、书写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努力在与青年学生同频共振的课堂教学中培育一代又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续奋斗的时代新人。
丁  云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关于善用“大思政课”的讲话,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高度,为我们上好新时代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要运用学校课堂进行理论教育,更要善于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从亿万中国人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中搜集鲜活的教学素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防疫抗疫、“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攻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超级工程、航天壮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戮力同心苦干实干,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其中的英雄人物、感人故事、生动案例中蕴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丰富密码。只有善用“大思政课”,构建“大思政”格局,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充分融合起来,才能使思政课扬时代之风气,接社会之地气,更好地解学生的思想饥渴,让学生与新时代同频共振,进一步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张牧云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使我深切地感悟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沉甸甸的职责、使命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建党百年之际,我在这学期承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将帮助学生着重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并尝试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疫情防控的成功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讨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疫情的宝贵经验,引导学生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成就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李璎珞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特别谈到如何讲好思政课的问题。这让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新兵”、90后“青椒”的我倍感温暖、深受启发,同时感到使命艰巨、责任重大。面对多数已经是新千年后出生、成长的学生,如何结合群体特点把思政课的精髓“精准滴灌”给他们,如何把“书本里”的东西讲到大家“心坎里”,如何把“朋辈的故事”转化为“自身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现实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讲好疫情防控的故事,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一方面让同是局中人的青年学生,在共情中增强认同,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让现实与理论形成互动,充分释放“八个统一”的育人效能,赋予思政课以鲜活生命。此外,作为思政课教师,始终坚持以“六个要”为标准提升综合素养,担负起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使命,是我们的承诺和担当;能够见证国家富强,为民族复兴培育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更是我们的幸运和荣耀!
王  易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十四五”开局之际召开的重要会议。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展望大有可为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用“大思政课”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就要深刻认识到,只有扎根大时代、善讲大思政,才能让思政课叫好又叫座。新时代的思政课堂,要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构建全新的打开方式、立体的参与方式、多元的交流方式,让思政课既有抬头率,更有点头率,也要引进更多鲜活的时代案例,鼓励学生走向祖国大地、走向实践一线,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增信心、强干劲。新时代的思政课堂,要坚持时代范和人情味相结合,既要讲述时代大背景、社会大环境,也要善于利用感人的微观故事,让课堂既有惊涛拍岸,又有春风化雨,达到学思用相贯通、知信行相统一,真正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