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活动预告

第二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

2022-03-09     来源: 青马先声     作者: 未知

尊敬的各位学者:
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科青年人才成长,拟于2022年4月16日在苏州召开第二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会议届时将邀请学界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就与会论文进行指导与点评。欢迎全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积极投稿。现将会议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01
会议选题
本届会议分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选题:
分论坛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及其当代发展研究
分论坛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
分论坛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分论坛四: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分论坛五: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
分论坛六: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2
征文时间
征文截止日期为2022年3月31日
03
征文对象
原则上投稿参会学者须为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条件优秀的本科生可酌情挑选参会。(无硬性年龄规定)
04
会议时间
2022年4月16日,会期1天;4月15日报到,17日离会。
05
会议地点
本届会议由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会议在苏州举办召开,具体地点在征文结果公布时一并通知。
06
会议形式
结合会议召开期间疫情防控的情况,会议拟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具体形式请关注后续通知。
07
征文要求
(一)入选论文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政治立场正确。
(二)理论类、学术研究类文章,要做到主题相关、观点正确、逻辑严谨、材料翔实,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学术价值;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力求有新的视角和深入的理论分析。
(三)未发表的科研成果,符合学术规范,字数在8000-15000字,并附作者姓名、性别、单位、研究方向、职务(博士/硕士/本科)、联系方式、邮箱、通讯地址。格式参照如下:
作者简介:
[1]XXX(1996-),男,汉族,上海人,XX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邮箱:XXXX@qq.com,联系方式:XXXX,通讯地址:XXXX,邮政编码:XXX。
(四)论文格式请参考附件1相关要求(文末扫码获取)。
08
投稿方式
论文和参会回执(附件2)的电子文本请以word的形式发至大会专用邮箱zgqnmkszydh@163.com,邮件名称标为“第二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分论坛一/二/三/四/五/六”。
09
评选办法
(一)为确保本次论坛的公平性、权威性、严肃性,由论文评审委员会对所有提交的论文进行严格规范的匿名评审。
(二)未按要求修改文章格式、无学术道德承诺、邮件标题不注明所属分论坛等情况,文章不予评审。
(三)评选结果将于2022年4月6日在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先声等相关媒体发布。
10
奖励设置
(一)大会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秀奖,一等奖获奖论文不超过参会论文总数的0.5%,二等奖获奖论文不超过参会论文总数的1%。三等奖获奖论文不超过参会论文总数的2%。本次大会设置一等奖5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16篇,优秀奖60篇。分别颁发获奖证书等材料(大会秘书处将根据投稿情况适当调整获奖名额)。
(二)对于入围的优秀论文,将邀请2-3位论文作者参会发言,请发言代表做好10分钟的发言准备,并制作PPT。
(三)本会专家发言稿、入选论文择优集结成书,面向全国出版发行。
11
联系方式
联系人:田芝健 张晓 陈建军 王富军
邮   箱:zgqnmkszydh@163.com
电   话:18810724719(王富军)
         18816290185(张晓)
12
主办单位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人民出版社
青马先声
13
协办期刊
《浙江学刊》
《江苏社会科学》
《海派经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社会科学》
《东南学术》
《广西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研究》
《经济与社会发展》
《政治经济季刊》
《经济思想史研究》
(一)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费用。会议期间参会代表的餐饮由承办方提供。除特邀嘉宾外,其余与会人员的往返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二)其他有意愿主办或者协办的单位,须在截稿前向大会秘书处提交书面申请(联系方式同上),经商议后于大会闭幕式宣读决定。
(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理事会所有。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秘书处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年3月7日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